健康養身★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54歲陳女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右側大腿至腳踝長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無法穿鞋,原本仍能勉強行走與生活自理,但近半年卻因為2次神經肌肉退化,導致走路時患側疼痛、無法行走。羅東博愛醫院王秋猛醫師診斷後,為她進行複雜度高的骨矯正手術,終於讓陳女士可以體驗「腳踏實地」的感覺,且能穿上漂亮的平底鞋正常步行。


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能用雙腿自在行走,感覺重獲新生。(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王秋猛醫師表示,陳女士的小兒麻痺症至少已困擾她50年,當初陳女士坐著輪椅前來求診時,心灰意冷的請醫師為她截肢,在細查陳女士狀況後,發現她關節變形嚴重,大腿及小腿萎縮,腳掌嚴重內翻,同時合併垂足(腳板下垂無法自主抬起)與高弓足(腳底足弓處向上拱起,無法平踏在地)的狀況,若順其意為她截肢,也無法裝義肢,恐怕後半生仍須面對無法行走的結果,因此決定為她手術矯正,只是手術內容含括4項術式,可謂複雜度極高。


歐美地區小兒麻痺症近20年已根絕,台灣也於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近期幾乎沒有相關文獻可循。王秋猛醫師改良1930年代Lambrinudi醫師的關節融合手術,搭配「脛後肌截斷手術」來矯正陳女士腳掌內翻的狀況,再透過「跟腱延長手術」與「足底筋膜切開術」,協助陳女士的腳掌能著地與平放,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才完成。陳女士術後3個月已能正常行走,再次回診時,揮別初次看診時的陰鬱,不但化了妝、穿上漂亮洋裝,也買了好看的平底鞋,對手術成果深表滿意。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右腳掌不曾踩在地面,原本以為下半輩子只能剩1條腿,現在能重新用雙腿自在行走,讓她很開心,也很感謝。王秋猛醫師呼籲,小兒麻痺症、中風、腫瘤或受傷等因素所造成的神經肌肉病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除了截肢,透過手術回復步行的機會也漸漸增加,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勇於求醫,為下半輩子的行走自由努力爭取。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14年前,一個天生好動的女孩,岑亮出生了,不過父母卻不知道,她罹患一種先天性凝血異常的罕見疾病。直到岑亮4歲時,有天刷牙滿口是血,且血流不止,送到醫院抽血診斷後,發現原來是罹患「血小板無力症」,是一種血小板機能缺乏,只要一個小傷口,輕則瘀青,重則血流不止,甚至危及性命的罕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麻疹確定病例,北部一名28歲女性在7月18日發燒,22日出疹,前往兩家診所就醫,7月23日至北部某醫學中心住院,所幸現已康復出院。疾病管制署提醒,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民眾應提高警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麻疹傳染率極高,主要藉由空氣、飛沫或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10個月大男嬰被祖父母匆忙送醫,就診時,男嬰斷續哭鬧,右手臂無法上舉,也不讓人碰觸,醫師進一步詢問發現,此情形是發生在他們幫嬰兒穿脫衣服時,拉扯手臂後,造成肘脫臼。榮總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陳明輝表示,「扯肘症」又稱「保母的手肘」,最常發生在7歲以下孩童,原因是肘關節的橈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天氣炎熱,臨床上造成中暑的病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其實中暑並非小事,嚴重時,恐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指出,尤其是出外運動時,更要適時補充水分,若出現抽筋、頭暈等症狀時,則應盡快休息較為妥當。根據美國運動協會研究顯示,在戶外運動前30分鐘必須補充足夠水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