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54歲陳女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右側大腿至腳踝長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無法穿鞋,原本仍能勉強行走與生活自理,但近半年卻因為2次神經肌肉退化,導致走路時患側疼痛、無法行走。羅東博愛醫院王秋猛醫師診斷後,為她進行複雜度高的骨矯正手術,終於讓陳女士可以體驗「腳踏實地」的感覺,且能穿上漂亮的平底鞋正常步行。


小兒麻痺關節變形想截肢 矯正術後終體驗「腳踏實地」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能用雙腿自在行走,感覺重獲新生。(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王秋猛醫師表示,陳女士的小兒麻痺症至少已困擾她50年,當初陳女士坐著輪椅前來求診時,心灰意冷的請醫師為她截肢,在細查陳女士狀況後,發現她關節變形嚴重,大腿及小腿萎縮,腳掌嚴重內翻,同時合併垂足(腳板下垂無法自主抬起)與高弓足(腳底足弓處向上拱起,無法平踏在地)的狀況,若順其意為她截肢,也無法裝義肢,恐怕後半生仍須面對無法行走的結果,因此決定為她手術矯正,只是手術內容含括4項術式,可謂複雜度極高。


歐美地區小兒麻痺症近20年已根絕,台灣也於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近期幾乎沒有相關文獻可循。王秋猛醫師改良1930年代Lambrinudi醫師的關節融合手術,搭配「脛後肌截斷手術」來矯正陳女士腳掌內翻的狀況,再透過「跟腱延長手術」與「足底筋膜切開術」,協助陳女士的腳掌能著地與平放,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才完成。陳女士術後3個月已能正常行走,再次回診時,揮別初次看診時的陰鬱,不但化了妝、穿上漂亮洋裝,也買了好看的平底鞋,對手術成果深表滿意。


陳女士有記憶以來,右腳掌不曾踩在地面,原本以為下半輩子只能剩1條腿,現在能重新用雙腿自在行走,讓她很開心,也很感謝。王秋猛醫師呼籲,小兒麻痺症、中風、腫瘤或受傷等因素所造成的神經肌肉病變,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除了截肢,透過手術回復步行的機會也漸漸增加,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勇於求醫,為下半輩子的行走自由努力爭取。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猛眨眼睛、搖頭晃腦、突然大叫...許多不自主的動作,讓好動的妥瑞兒在人際相處上,常被認為搗亂或不合群,並引起異樣眼光。過去因為許多人對妥瑞症不了解,常認為孩子被鬼怪附身,以致尋求錯誤的治療。隨著醫藥進步,目前針對妥瑞症已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也使得許多擁有特殊天份的妥瑞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東北季風逐漸增強,各地氣溫下降,低溫下探17、18度。疾管署公布最新流感疫情,上周新增2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例死亡,年齡分別為74歲及81歲,都有慢性病史。值得注意的是,後者有接種流感疫苗仍不幸感染,併發重症死亡。 6萬人次感染流感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6歲的王先生,身高180公分,體重卻只有56公斤,怎麼吃都不會胖。原來6年前,他突然高燒不退、狂拉肚子且解血便,每天跑廁所次數高達15次,就醫檢查竟發現腸壁潰爛60公分,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藥費昂貴差點放棄治療 王先生說,嚴重的反覆腹瀉問題,讓他求職受阻,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一到假日,許多人熬夜、睡到自然醒,生活作息不規律,假期結束後,反而覺得更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人甚至出現失眠與憂鬱傾向,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5年的調查發現,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睡眠障礙問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甚至將睡眠不足視為公共衛生問題。 睡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