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居家泡澡放鬆舒壓! 使用泡澡劑前停看聽以免皮膚過敏

居家泡澡放鬆舒壓! 使用泡澡劑前停看聽以免皮膚過敏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期間,不能泡溫泉、洗三溫暖,許多人選擇在家裡泡澡時,使用泡澡粉、沐浴油來舒壓,台北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泡澡劑均含有化學成分,建議每周泡1次,1次15分鐘,洗後立即擦乾,並塗抹乳液,以降低皮膚過敏、刺激等風險。


一般來說,泡澡劑可分為粉劑、固劑及液劑等,除了清潔或滋潤肌膚,透過泡泡及香氣還能增加泡澡樂趣。常見種類為無機鹽類、泡澡沐浴油(Bath oil)及泡沫泡澡劑(Bubble bath)等。


無機鹽類泡澡劑常添加氯化鈉、氯化鉀、碳酸鈉及碳酸氫鈉等成分,再經染色、賦香製成。因含有碳酸鈉、碳酸氫鈉等發泡性鹽類,溶於水中會產生很多二氧化碳的氣泡。


泡澡沐浴油常添加動物或植物性油脂、醇類等油分,屬於液態產品,可減少水分蒸散,使皮膚柔軟。部分產品為方便攜帶或固定使用量,液體裝在膠囊中,當膠囊投入水中,外層明膠膨脹溶解後內溶液釋出於泡澡水。


泡沫沐浴劑主要發泡成分以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為主,由於香皂起泡效果不佳,藉由泡沫沐浴劑可使浴缸隨水注入充滿泡沫,增加樂趣。


黃毓惠表示,如果單純洗澡,求乾淨、快速,建議以淋浴為主,搭配適合的清潔產品。至於泡澡,或在水中加入沐浴油、溫泉劑,因為含有許多化學成分,可能容易引發皮膚過敏,甚至造成刺痛。


此外,不管是淋浴或是泡澡,水溫均不能太高,應在40℃以下,以免破壞皮脂腺,讓皮膚乾癢,再者,血壓偏高、心臟疾病患者更不宜泡熱水澡,以免發生危險。


食藥署建議,所有的泡澡劑均不具醫療效能,只有清潔、舒壓等效果,泡澡後記得將泡澡劑沖洗乾淨以免殘留,並適當塗抹乳液,以避免肌膚乾燥。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肌瘤血崩慢性貧血 子宮次全切除保留子宮頸獲新生
▸美顏針為準新娘超前部署由內而外提亮氣色自然不必妝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父母總是盡其所能想為寶寶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嬰兒可以好好睡很多時間。但很多新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國健署呼籲家長遵守「5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讓寶貝健康平安的長大。 嬰兒猝死症候群 嬰兒主要死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在20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孕媽媽懷孕初期,醫師總會叮嚀要補充葉酸,但最近1項新的研究發現,若缺乏葉酸(維生素B9),與失智症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發表在《基於證據的精神健康》(Evidence Based Mental Health)。 這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缺乏葉酸的老年人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小心4月1愚人節要來了,「整人專家」們出動!即將到來的愚人節之中,你有準備了什麼特別的整人方法,來博親朋好友一笑嗎?如果心中還沒有想法,不訪參考網友的經驗,來好好計畫一下。 感情玩笑玩到分手 替換食物內餡超經典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31)公布,本土個案新增87例,其中僅16例為居隔期間陰轉陽個案;而境外移入新增152例,包含落地採檢96例及居家檢疫56例,兩者都迎來一波高點,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大潭電廠+10 樹林科技廠仍屬可控範圍 大潭電廠施工處今增加10例,經基因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