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 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

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

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

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

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

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

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

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

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

・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

・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

・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

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

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及早復健 維持步行、語言、生活功能

帕金森氏症發病20年 一再跌倒竟是「比薩斜塔現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70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雷神巧克力」、「薯條三兄弟」、「一蘭拉麵」、「兔兔棉花糖可可粉」等進口的流行食品,一度引發民眾搶購潮,有些業者因而透過網路直接郵購海外商品(即俗稱「平行輸入」)、或出國旅遊之便攜帶回台灣等管道販售;食藥署表示,販售進口時下流行食品者,需辦理輸入查驗後才可販售;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人稱美女護理師蘇育珣,其實腹部有著長達20多公分的巨大疤痕,原來剛入職場時,她忙到三餐不定時,曾胃穿孔緊急開刀手術,才幸運撿回一命。蘇育珣說,照護病人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畢生熱情的志業。忙於護理工作 腹部留下巨大疤痕雙和醫院護理師蘇育珣分享,剛踏入護理職場時,曾在某醫院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少子化、高齡化衝擊,國內正面臨人口結構改變,醫療環境也跟著轉變,未來失智、失能、安寧緩和、居家安寧照護,都需要專業護理人員的參與,顯見護理師扮演重要角色。護理師醫療服務靈魂人物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簡任技正陳青梅指出,國內整體醫療環境已從急性轉型到亞急性、慢性,甚至居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由於隨著年齡增長,生理系統老化,老年人的睡眠結構也跟著改變。這些包括睡眠總時數縮短,深層睡眠比例下降及睡眠中斷頻率加。臺灣睡眠醫學會106年最新調查發現,高齡者失眠比率增加,國人50~59歲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6.7%,60~69歲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2.7%,高於平均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