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年後血脂高了怎麼急救?!超簡單!我用這幾種食材,幾天就輕鬆改善了!!

年後血脂高了怎麼急救?!超簡單!我用這幾種食材,幾天就輕鬆改善了!!

圖片來源

血脂高了不要慌,八種食物來幫忙

 

1、香菇

香菇營養豐富超過蘑菇,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7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及降血脂物質等。中醫藥學認為,香菇性平,味甘,有消食、去脂、抗癌、抗病毒、降血壓等功效。香菇所含纖維素能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香菇還含有香菇嘌呤等核酸物質,能促進膽固醇分解。有驗方「香菇降脂湯」,鮮香菇60克,以植物油炒過,放沙鍋裡加水煮沸10分鐘,每日飲用。對患有高脂血症和動脈硬化的病人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

2、黃瓜

又叫王瓜、胡瓜,按外形分有刺黃瓜、鞭黃瓜。有清熱、解渴、利尿作用。還含有大量纖維素,能促進腸道排出食物廢渣,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可抑制體內糖類轉變成脂肪,有減肥和調整脂質代謝的特殊功效。患有高血脂且體重超重的人多吃黃瓜,能降血脂、降血壓,利於減肥。黃瓜還含有豐富的鉀,能加速血液的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多餘的鹽分,有益於腎炎、膀胱炎患者的康復。

3、紅薯

別稱白薯、甘藷、山芋、地瓜。含有大量膠原和黏多糖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維護關節潤滑,防止肝腎結締組織萎縮。近代營養學發現,紅薯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質沉積及動脈粥樣硬化,促使皮下脂肪減少,避免出現過度肥胖,是有效的降血脂保健食品。所含大量鉀和胡蘿蔔素,有益於心臟功能和血壓正常,預防腦中風。輔助治療夜盲症。

4、茄子

又叫落蘇。有白茄、紫茄之分。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P能增強細胞黏著性,改善微血管彈性,防止微血管出血。近代臨床醫學研究證實,茄子能有效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防止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損害,對於高血壓、高血脂、腦出血以及動脈硬化、眼底出血等患者,茄子是降脂保健的最佳蔬菜。

5、綠豆

也叫吉豆。伏天,清涼甘美的綠豆湯是祛暑的大眾飲品。而綠豆還能降低血脂、保護心臟、防治冠心病。綠豆粉做成的食品,能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顯減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臨床觀察發現,高脂血症病人每日進食50克綠豆食品,血清膽固醇下降率達70%,甘油三酯變化不大。食綠豆無副作用,可補充蛋白,減少飢餓感,適用於血脂升高伴有肥胖或糖尿病者。

6、花生

花生含有大量植物蛋白,所含脂肪為不飽和脂肪酸和甾醇。花生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有效率達12%~15%。因為花生在小腸內經消化後與膽汁接觸,能吸收膽汁內的膽固醇,而降低膽固醇的含量。花生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使血液中血小板沉積在血管壁的數量降低,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機能,改善凝血因子缺陷,使血管保持柔軟通暢,對防治冠心病有積極作用。還含有卵磷脂,可益智健腦,延緩衰老。對於各種出血症,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都有輔助療效。

7、山楂

山楂含有三萜類、生物類黃酮和豐富維生素C成分,具有擴張血管壁、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降低血壓等作用。另外,還含有山楂酸、檸檬酸,均有顯著的降血脂功效,只是有的老年人食用山楂會引起反酸等胃部不適,須酌情慎用。山楂含鈣量最高,對中老年人補鈣有益。

8、玉米

油玉米胚中含植物脂肪52%,玉米油是從玉米胚芽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優質油,消化率高,穩定性好,而且有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的作用。玉米油還含有極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類固醇和膽酸的排泄,阻止膽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使膽固醇不易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此外,玉米油含谷胱甘肽,有很好的抗癌作用,並含有極豐富的硒、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及谷氨酸,有益於益智健腦、延緩衰老。via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薄荷是西式料理中常見的食材,國內最新研究發現,薄荷還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活性,專家建議,防疫警戒降級之後,民眾應盡可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加強空氣交換,並在陽台多多種植薄荷。 台大醫院上午舉辦「疫情微解封後的環境防疫與通風換氣」視訊線上記者會,副院長高嘉宏表示,疫情期間,...

閱讀詳情 »

2021.07.23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7月23日為止,已經有784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台灣2個多月全國3級警戒,雖然暫時即將降級鬆綁,但居家辦公或宅生活可能會是未來新常態,日本內科醫師池谷敏郎提醒,通勤走路可能是很多人每天唯一的運動,新冠疫情下行動管制降低了疫情,但長期居家生活與缺乏運動,卻增加了血糖控制難度,血管健康恐怕大受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月27日是世界抗頭頸癌日,根據統計,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九年名列第四,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1]。臺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部與腫瘤醫學部教授婁培人醫師表示,頭頸癌發生年齡層相比其他癌症較低,近年來因菸、酒、檳榔的年輕族群使用增加,以及人類乳突病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