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經常會想,長大多好,有些事情卻只能想像。」兒童節將至,各地紛紛推出許多兒童節優惠/遊樂活動,但這些對於罹患癲癇症的孩童而言卻可能是種奢侈的願望,因癲癇的不可控性(無法控制何時何地發作),不僅孩童無法自由自在享受同齡人體驗各種遊樂器材的喜悅,對於照顧者而言也有著心疼的痛楚。

有位來自宜蘭的女孩,高中前都是模範生,十六歲時不幸罹患腦炎,後來引發癲癇,出現智力衰退和行動遲鈍。媽媽為了幫助她復健,帶她去游泳池進行水療,結果竟在池邊癲癇發作。救生員因而不准母女下水,除非有專業人員陪伴。於是,這名母親努力訓練,從不會游泳到考上救生員,只為了陪寶貝女兒戰勝癲癇。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癲癇病因多元 遺傳和外傷都是原因

診治該案例醫師、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關尚勇表示,癲癇(又正名為伊比力斯)病發原因多元,分先天與後天性,先天性最常見原因為嬰孩大腦發育異常;後天則如出生時難產造成頭部缺氧,或者罹患腦炎、腦膜炎等感染,從高處墜落、車禍頭部受傷,或腦瘤也都可能引發。

少數癲癇會遺傳,但是遺傳性癲癇多屬於「良性癲癇」,所謂良性代表容易控制,「其他患者可能要吃7-8顆藥,良性患者只要吃2-3顆,且智力多正常,學校課業也能名列前茅,生活快樂。」目前多將良性定義為「自限性」,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秘書長陳倩醫師也表示,兒童患者雖然發作時年紀較小,但患者的發作狀況會隨著長大痊癒,多數患者到青春期後可不服藥也不再發病。也就是患者長大後自然痊癒(約1/5),非良性患者可能必須服藥到50幾歲以上。

兒童腦部發育未全 症狀比成人複雜

針對兒童與成人癲癇有何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解釋,兒童腦部發育還未完全,因此癲癇症狀更趨多樣化,反而成人表現相對單純。不同年齡層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徵狀,因此有不同診斷。他強調,癲癇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以降低反覆發作造成腦部傷害的風險,也可預防發作時不慎摔傷、缺氧等危害。

癲癇發作怎麼辦 勿塞異物至患者口中

若遇見癲癇患者發作,關尚勇理事長提醒,千萬不要撬開病友嘴巴放進硬物,「輕微發作時,譬如患者仍神智清楚,旁人從旁協助即可。」如果是大發作,出現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全身抽搐、嘴巴緊咬等症狀,應在旁保護,別讓患者受傷。如果短時間內反覆發作,或懷疑骨折、撕裂傷,趕快打119送急診。

不同癲癇各有症狀 7成控制良好

由於大腦功能複雜,因此癲癇症狀多種,根據不同腦區異常放電而有所不同。關尚勇理事長舉例,例如枕葉發作時,眼睛會出現閃光;如果是頂葉,手腳會有如「螞蟻咬」;額葉則易引發局部抽搐;至於顳葉發作時,患者可能聞到異味、見到似曾相識的影像。

「嚴重一點,恐喪失神智,若患者正在開車,易發生危險。」他指出,更嚴重的大發作,會引發全身抽搐。例如失張性發作 (Atonic Seizure),患者會突然無力,跌坐在地上。因此癲癇需要專科醫師判斷,不同類型有不同治療藥物。大約70%都能控制良好,另外30%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考慮開刀、電刺激等療法。

定時服藥最重要 確保睡眠充足

癲癇藥物並不複雜,關尚勇理事長向兒童患者的家庭喊話,定時服藥最重要,應叮嚀小孩服藥;另外,失眠容易引發癲癇,因此要確保孩童睡眠充足,壓力也不要太大,控制不好應告知醫師,發作時可以錄影供醫師參考。

理解+同理 共同創造癲癇友善環境

從旱鴨子到救生員 母陪女兒戰勝癲癇陳倩說明,伊比力斯基金會其實就是兒童癲癇協會更名,陳倩曾經遇到孩子病歷上寫著住過「癲癇科病房」發飆的家長,為讓這些孩子妥善接受治療與照顧遂順應改名,但這在在顯示社會對癲癇的歧視已根深柢固。

醫師呼籲,癲癇患者日常生活與正常人無異,甚至臨床上也發現有兒童癲癇的孩子智商高達128的案例,希望透過近來許多的癲癇日活動(如日前知名Youtuber博恩的「紫色癲癇日」影片),讓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癲癇,尊重病友、並將正確的觀念傳遞出去。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7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阿公阿嬤節12歲了 第十二屆阿公阿嬤節日前於兩岸圓滿舉辦,並發布微孝行動手冊給各界參考,這是一個原生於台灣的孝順節日,從2006年開始至今舉辦12屆,去年開始在華人地區推動,大陸已經舉辦兩屆。阿公阿嬤節定於每年元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每年農曆年前是最冷的,阿公阿嬤節的目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睡覺打鼾呼嚕嚕響,不僅周圍的人會有睡眠困擾,有時睡到一半,自己也會出現呼吸中斷現象,要怎麼控制打鼾是很多人的共同難題。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不只會影響睡眠品質、還會增加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對健康危害越來越受大眾注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睡眠中心主任張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新藥開發有多難? 首款醫藥桌遊上市吸引玩家 知名國際藥廠台灣分公司首度與原創桌遊設計團隊聯合開發,推出全台第一款結合醫藥研發議題的桌上遊戲,玩家在遊戲中可扮演醫藥研發領域的科學家,透過遊戲過程了解醫藥開發的相關流程與知識,並考驗玩家的策略性、邏輯性以及人際互動能力。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現代人追求養生、追尋美麗,許多人靠著均衡飲食來維持健康美,也有民眾透過醫療整形來達到外表的凍齡美,然而不論是哪一種美,美麗的源頭應來自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追尋外在美麗的根基。醫食同源,食物就是你的醫藥健康均衡的飲食往往是遠離疾病和老化的不二法門,為讓民眾更加瞭解「醫食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