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從生理學談運動疲勞

疲勞是有機體的生理過程,無法維持在一定水準上運作,各器官也不能保持固定的工作能力,其結果是造成作業能力下降的現象。

發生疲勞的原因有能源物質的耗盡、代謝產物在肌肉內堆積、氧氣不足、身體內部環境穩定性失調或破壞、體力或腦力的疲勞等不同的解釋。疲勞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包括有:

一、神經疲勞:又稱心理疲勞,肇因於大腦方面的心理緊張或壓力。

二、身體疲勞:就是肉體疲勞。

三、中樞疲勞: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減低引起的疲勞。

四、末梢疲勞:起於運動神經纖維、肌肉內突觸、肌纖維與肌感覺器的疲勞。 

五、急性疲勞:一次肌肉作業後發生的疲勞。

六、慢性疲勞:長時間精神或身體疲勞的累積。

七、局部疲勞:發生在身體局部位置的疲勞。

八、全身疲勞:全身性運動的疲勞現象。

運動疲勞是運動的結果造成運動能力的下降,有關運動疲勞的因素有能量儲存的消耗、運動強度、運動時間與心理干擾,而評量疲勞的方法有血壓體位元反射、閃光頻率融合、唾液PH值變化與站立測驗等方法。不過,最簡單的方法則是測量運動能力本身。至於克服疲勞之道,在於消除疲勞與恢復體能的措施,攝取抗疲勞物質,以及正確採取減少肌肉作業疲勞等有效方法。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時序入秋冬,溫差變化大,許多長者在秋冬會出現「夜咳」情形,影響睡眠與生活,75歲的陳爺爺就是1個例子,每到秋冬就咳嗽咳不停,經常半夜咳醒,影響睡眠品質,白天精神不繼。 求助各醫療院所確定無肺部疾病後,陳爺爺來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林亞萱醫師評估陳爺爺他是因為天氣轉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例行記者會由莊人祥發言人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出席,發言人莊人祥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無本土案例,死亡個案零新增。 ▲10月26日新冠個案確診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第12輪第2階段於今(26)日上午10時開放預約第2劑AZ疫苗,指揮中心統計,75.5萬人符合資格,截至今日中午12時,已有41.5萬人預約接種疫苗,占5成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並未出現AZ棄打狀況。 指揮中心統計,第12輪疫苗於第1階段自10月22日開打至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文具潛藏健康危機!孩子邊作畫的同時,也在吸入過量的總揮發性有機物!根據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社團法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共同推動「2021室內環境品質健康危害因子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顯示,幼兒園常見之文具是室內環境中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的主要來源,常見的白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