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微創再進化 單孔胸腔鏡助超馬跑者復出

微創再進化 單孔胸腔鏡助超馬跑者復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我國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死因首位,高達七至八成的患者來就診時,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難度大增。一名67歲超級馬拉松跑者,在健檢時,意外發現罹患肺癌,所幸發現的早,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單孔胸腔鏡肺小節切除手術,術後不但傷口極小恢復快,且預後良好,持續五年追蹤,已完全根治,不但恢復了健康,還能夠繼續參加各項馬拉松賽事。

單孔胸腔鏡微創切除術 微創再進化

收治前述案例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張家銘主任表示,肺癌大多無症狀,患者偶有咳嗽、胸痛等症狀,多數因為影像篩檢才意外發現肺腫瘤,接受手術後確診為肺癌;為切除病灶,以往接受傳統開胸手術,不僅傷口大、術後疼痛、併發症多,恢復期也長,常令患者卻步。隨著醫療的進步,近10年來,從傳統開胸手術,發展至僅需數個小傷口就能進行手術,胸腔鏡微創手術已儼然成為主流。

微創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使患者的創傷減少,同時能夠安全結紮肺部血管與支氣管,達到術後降低患者疼痛發炎的情況,縮短引流管拔除與住院時間。嘉義基督教醫院於2013年起便開始積極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肺切除手術」,截至目前已累積500多例手術,更於2016年,拿到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精準切除病灶 保留肺功能

張家銘主任提及一名華僑合唱團老師,自費健檢時,意外發現肺腫瘤,隨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經病理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手術前,患者一度擔心需要停止授課一段時間,沒想到手術隔天,患者已能在病房練唱,術後三天即出院。

張主任進一步說明,近幾年科技進步,醫療水平與要求也越來越高,手術傷口也越少越小,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從需要3~4個傷口,進化成2個,甚至只要單切口的胸腔鏡手術; 而切除範圍也從傳統標準的肺葉切除,到目前早期肺癌可施行的區域性肺小節切除或楔狀部分切除,切除部位縮小,保留更多正常組織,目的是保存患者更多的肺功能,同時降低手術風險,有利於患者術後恢復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早期發現肺癌 需定期接受影像篩檢

張家銘主任表示,單孔胸腔鏡手術目前已日臻成熟,相當安全可靠。他有感而發表示,醫護人員常繁忙於臨床工作,有時因而疏於照顧身邊家人的健康而抱憾。碰巧自己的母親及其他家人肺部健康陸續亮起紅燈,也皆由他親自為他們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處理相關疾病。

張主任同時強調,民眾定期健康檢查,可考慮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篩檢,能即早發現肺部病灶。若檢查出現異狀,一定要積極至醫院檢查確認,因有許多不同的肺腫瘤影像表現也不一,需醫師專業判斷;且肺部腫塊除影像檢查外,更需要病理檢驗才能確診,與醫師評估及討論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或手術方式,來減低手術創傷與縮短住院時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8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今年六十六歲的陳英和醫師,現為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是慈院啟業第一位外科醫師。1991年施行第一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至今,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他成功的矯正身體彎曲、變形,超過兩百度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讓罕見的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身體呈「L」型的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季節轉變天氣溫差大,一不小心可能就因此感冒,尤其近來臨床上,因咳嗽就診的孩童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家長可得多加留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師陳品君表示,咳嗽又分為急性以及慢性,其中美國胸腔科醫學會定義,不超過4週為急性,部分學者則認為以2週為限,主要因一般普通感冒屬於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工作忙碌,睡眠時間偏晚且不足,早餐常隨意吃個麵包或蛋餅,一杯咖啡或奶茶,就草草了事。但其實吃錯早餐,不但會讓一天的精神狀況不佳,無法集中精神,同時也會增加飢餓感,還沒到中午時間肚子就餓了,反而增加了吃點心的機會。中醫郭大維中醫師表示,想保持一整天的元氣和體力,早餐更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陳小姐,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將近20年,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常讓她熱得戴不住口罩,直接面對油煙。回家後,繼續煮給家人吃,也忙得忘了開抽油煙機。兩年前丈夫發現肺癌才一年多就急速過世,她突然意識到長期的呼吸不順,似乎不太對勁,做了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 (LDCT)...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