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一名57歲劉姓女病患,突然出現爆炸性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疼痛,緊急轉診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到院時意識清楚,但是畏光、反應遲鈍,昏迷指數14分。經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評估後,先安排腦部數位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動脈瘤破裂引發急性顱內出血,再由巫智穎醫師與神經影像科李喬華醫師共同會診給予治療建議後,家屬決定接受微創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經過李醫師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手術成功。目前病患已經順利出院,意識清楚,恢復良好,手腳活動自如。

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

李喬華醫師表示,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高,平常不一定會有症狀,像是隱形殺手,一旦破裂造成急性顱內血性,死亡率高達三成,往往還沒來得及送醫就已經死亡;另外會有三成的人可能發生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而最後三成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治療。

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中為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

這位病患在內頸動脈遠端出現一個小於0.4公分的動脈瘤,一般認為動脈瘤如果小於5mm發生破裂的機會較小,但臨床上遇到破裂的動脈瘤往往小於這個大小,這與動脈瘤的型態與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動脈瘤栓塞屬於微創手術,這位病患我們是從腹股溝附近切開約0.5公分的傷口,使用不同大小的導管,經過主動脈,頸動脈,到達內頸動脈的微小動脈瘤內,釋放數個不同大小的白金線圈進行栓塞,使動脈瘤內的血液凝集,達到止血與預防再破裂的治療效果。

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動脈瘤破裂

巫智穎醫師表示,顱內動脈瘤破裂如果引發急性水腦症,在栓塞之前必須先施行腦室外引流管置放手術,引流血水及監測腦壓。一般顱內動脈瘤的治療,需要評估病人年紀、平時健康情況、有無急性出血、動脈瘤位置、大小及形狀來決定是否手術開顱夾閉或者栓塞手術,需要神經外科及神經影像科醫師通力合作。

微創血管內栓塞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成功搶救顱內動脈瘤病患
術前術後圖

李喬華醫師表示,一旦動脈瘤破裂,短期內再度破裂的機率高,若是再度發生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五成。顱內動脈瘤的發生,到現在仍沒有確定真正的原因,但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是喜歡抽菸喝酒的人是高危險群,若是有家族史動脈瘤的民眾,直系血親也建議檢查評估。因為一般的檢查無法早期發現腦內動脈瘤,往往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就已經破裂,建議可以透過高階影像健檢,比如說腦部磁共振影像,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治療過的病患,也建議定期追縱,預防再度復發。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13年未修,最新版本的《菸害防制法》草案,修法時程正式底定了,國健署今(7)日指出,草案預告期間各方都有意見,國健署已經把正、反方意見整理的差不多了,預計8月底送衛福部核定,9月送行政院,希望能夠在下會期完成立法,至於最受爭議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李盛雯/台北報導 去年6月智擎生技製藥爆發經營權之爭,原總經理兼CEO葉常菁在董事改選失利後,宣布離開一手創建的公司,東洋董事長林全指派胡宇方臨危授命接手智擎總經理一職。回顧上任至今近一年的心情轉折,胡宇方說,一方面是感情因素,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歷練,兩個因素促使他接下這個職務。...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43歲的林先生這兩年性生活越來越不行,因為他的「小弟弟」總是像蒟蒻般硬不起來,為了重振雄風只好四處蒐集偏方,還上網買壯陽藥,結果吃了沒有用,甚至出現一堆副作用,壓力越來越大下,終於鼓起勇氣求診泌尿科,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確定是血管性勃起障礙,所幸在經過低能量震波治療後...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2017年衛生福利部公佈稱失智政策2.0中,今年底進行第一階段成果驗收。其中勞動部積極協助失智者就業,保障失智者的工作權益、進行職務再設計,更推動失智友善職場,成為失智政策2.0成果的一大亮點。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目前全台共有超過一萬名年輕型失智者。儘管他們失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