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律不整傳統治療太「傷心」 光子刀可突破限制

心律不整傳統治療太「傷心」 光子刀可突破限制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目前抑制嚴重心室性心律不整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藥物,如果藥物效果不佳或產生副作用,則以3D立體定位系統找到心室病灶並以心導管電燒方式去除,這種侵入式的微創手術成功率僅約50%至80%,且有約5%至10%發生併發症的機會。

 

臺大醫院由心臟內科、影像醫學部與放射腫瘤科3科跨科合作所開發的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術是治療嚴重心室心律不整的新方法,又稱光子刀,能精準計算投放的劑量與照射範圍,達到順形度絕佳的劑量分布,搭配影像導航系統,於治療前精準對位、治療中修正誤差,殲滅病灶的同時減少周邊正常組織損傷。

 

心因性猝死是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常見的死亡方式,患者往往在數秒鐘內倒地喪失意識,此時若不能立即施予心肺復甦術並視狀況給予電擊治療,往往無法挽回生命。嚴重的心室心律不整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植入去顫器(ICD),能偵測嚴重心室心律不整的發生並給予電擊治療,但無法抑制病情,患者若頻繁發作,則可能在短時間內遭到去顫器數次甚至數10次的電擊,這個狀況在醫學上稱為電風暴(electric storm),必須立刻介入處理。

 

傳統心導管電燒失敗的主因在於心室肌肉有一定厚度,如果心室病灶位於心肌深處,就無法透過電燒熱能穿透去除。但是,治療腫瘤使用的高能量放射線則沒有這個限制,能輕易穿透組織破壞深處的病灶。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教授表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成功,有賴於心臟內科、影像醫學部與放射腫瘤科3科密切的合作,目前已成功完成5例均為無法接受傳統心導管電燒治療或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臺大首先採用此技術的教授林亮宇與醫師賀立婷提到,治療流程先由心臟內科醫師透過電生理檢查確定心律不整的發生所在,再由影像醫學科醫師李文正透過心臟影像檢查找出心肌病灶,最後由放射腫瘤科醫師陳苓諭接手,標定治療範圍與劑量並投予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過程1次約15分鐘,治療過程無任何不適,也無痛無傷口,術後追蹤病人數月均無副作用。陳苓諭認為,藉由目前最先進的光子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術,可將放射治療效果最大化,使治療副作用最小化,預期發生輻射晚期傷害的機率也不高。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40多歲女老師,因感染C肝導致急性肝炎,病毒量飆高,須立即治療,但由於干擾素治療可能產生許多副作用,並擔心體力及精神不佳影響到工作,便決定自費服用新款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四週後,病毒量從幾十萬降至零,肝功能指數從三百降到正常,現療程持續進行中,病情控制相當良好。虎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70多歲的李爺爺,身體相當硬朗;但日前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且持續數日未改善,並伴隨眼球不自主跳動,家人趕緊送醫急診,經檢查才發現是眩暈症發作。3個月治療 眩暈症完全消除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韻誠指出,該患者經過一系列的神經理學及聽覺、平衡功能等相關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醫院診間經常張貼臨床試驗訊息,但不少病患總擔心是否成為白老鼠而卻步;事實上,國內臨床試驗有法規與倫理規範,且嚴格控管風險,建議受試者充分與醫師討論,詳讀同意書了解相關權益,並依照計畫按時回診。萬芳醫院成立臨床試驗中心門診因應國際臨床試驗的發展與趨勢,萬芳醫院成立「臨床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全世界每3秒鐘,就會增加一位失智症病人!隨著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口比率急劇上升,而失智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因此,失智症病人的健康照護,將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更是醫療衛生體系需面對的長期挑戰。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  提供多元照顧新選擇&n...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