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增中風風險 研究:每年再評估

心房顫動增中風風險 研究:每年再評估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增中風風險,醫籲每年接受中風風險再評估!臺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團隊日前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確診1年後,約有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團隊建議原本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風風險再評估,病患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以預防中風發生。

心房顫動易中風 量表評估風險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一,全台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會因為心房顫動而增加3-5倍腦中風的風險,預防中風是治療心房顫動病患的重要課題。針對心房顫動病患,醫界發展出一套量表來評估中風風險,分數量表從0分至9分,總分越高,則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就越高。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年紀和病史,計算出每年中風的機率。

原低風險險族群 風險性可能升高

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評估之量表計算方式如下: 心臟衰竭 (1分)、高血壓 (1分)、年紀大於75歲 (2分)、糖尿病 (1分)、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 (2分)、心肌梗塞,週邊血管阻塞 (1分)、年紀 65-74歲 (1分)、女性 (1分)。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分數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被歸類為低風險,不需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然而,原本低風險的病患,有可能因為年紀的增加或是得到新的共病症,而不再是低風險族群。

心房顫動病患 醫籲每年再評估

陳適安的研究團隊以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原本為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病患進行研究,發現在心房顫動確診的一年後,約有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這些病患不再是低風險,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以預防中風發生。依據這項研究,團隊建議原本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以免延誤了抗凝血藥物的使用而發生中風。

此研究在美國醫師協會的官方雜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後,獲得多家國際媒體報導,喚起全球心房顫動患者以及醫師的重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9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點改變,對於自閉症者來說可能是巨變。曾有母親帶自閉症兒去逛街,正心想孩子今天好乖、好聽話,都沒有吵鬧。在回家的公車上,母親突然膝蓋痛,問孩子可不可以到站再下車,但平時總是提前下車的孩子都不肯答應,最後無法妥協,母子還是提前2站下車走回家,令她相當失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孩子談戀愛了,家長到底該採取什麼態度比較好呢?從動漫卡通到偶像劇,愛情故事無所不在,不少父母都很擔心正處於情竇初開年紀的孩子,真的適合談感情嗎?調查發現,當父母在子女戀愛態度上表現開明時,子女會有較高的意願向父母坦露自己的戀情。青少年憂鬱症主因大多是因感情和課業為主,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面對每日老化的肌膚跟365天不斷的陽光輻射,除了防曬、塗抹保濕保養品,恢復正常作息與多喝水能「亡羊補牢」外,時下流行的美顏術如光療、微整等,已成為愛美族挽回青春容顏的「小心機」!但是,醫師提醒,要讓醫美介入的膚質於預期中恢復,術後的「黃金保養期」才是讓肌膚容光煥發的關鍵...

閱讀詳情 »

社會大眾對瘦文化的吹捧、對胖文化的歧視,使胖子常受到不當的對待甚至歧視。還記得兩年前美國 WKBT 電視台女主播珍妮佛(Jennifer Livingston),在收到一封批評她體重過重的信,決定在播報新聞時公開回嗆,並強調此行為不僅傷害到她與家人,更是對胖子的霸凌,此舉贏得廣大觀眾的迴響,也讓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