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 有這些症狀應特別注意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 有這些症狀應特別注意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台中1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是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檢查出心房顫動 電燒治療後重拾運動興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王先生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顯著,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簡稱電燒)治療。


術前患者先服用4周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提升死亡率 確診後應積極治療


莊傑貿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


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至5倍。


心房顫動治療減少X光 降低輻射傷害


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天氣轉涼身體狀況多 食療搭配穴道按摩可改善不適
▸嚴重便秘竟是癌細胞擴及大腸 近5成卵巢癌確診已晚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60多歲的女士,15年前曾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近來感到視力模糊,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白內障,原本擔心術後需要配戴老花眼鏡。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不但視力回到1.0,連閱讀報章雜誌也完全沒有問題,讓她相當滿意,回診追蹤時臉上滿是笑容,還主動向親友推薦。 老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30歲王先生在一次搬家的過程中,抬起重達20公斤的紙箱時,突發劇烈的下背痛,右腳有抽痛的感覺,後來感覺麻麻的,於是來復健科門診就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姿璇指出,類似的病例在門診非常常見,現今社會中,因為不當施力的下背痛常發生。 導致下背痛的原因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諾羅病毒發威,到中日韓跨年勿生食!國際疫情顯示,目前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流行感染性腸胃炎,以日本的疫情最嚴重,單周病例數突破6.1萬人,創下近十年來第3高。 日本爆發腸胃炎疫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指出,近期日本爆發感染性腸胃炎疫情,單周新增超過6萬1500人感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辛苦懷胎十月,生下健康的寶寶,媽媽可別鬆口氣!產婦調理專家表示,懷孕期間胎兒吸收大量營養,媽媽的身體機能受到損傷,月子調理應做好代謝、修復及滋補3階段,才能在一個月內恢復身體健康。 產後耗血傷氣 應補充鐵質 產婦調理專家謝曉鈴表示,第一階段為剛生產完的一星期內,因耗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