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蹦蹦跳? 醫:非藥物照護很重要

心房顫動蹦蹦跳? 醫:非藥物照護很重要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心臟蹦蹦跳,像是快從胸口跳出來?若是伴隨呼吸困難、頭暈、昏厥的症狀,一定要留意很可能是心律不整。

心房跳動大於350次 恐提升中風、心衰機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醫師解釋,心房跳動每分鐘大於350次,連帶導致心室跳動每分鐘100至150之間時,病人除了感到心悸、呼吸困難,更嚴重甚至會導致心衰竭。成人中,約有1%人口有心房顫動問題,男性比女性患者多,年紀越大越可能發生。

「心房顫動會造成的後果包括中風、心衰竭及較高的死亡率。」陳文鍾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兩大治療目標,其一是要積極控制相關的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過度肥胖、呼吸中止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等;另外則是要穩定心律,避免不規則心跳,造成心臟衰竭跟死亡。

藥物治療免動刀 手術介入免終生服藥

陳醫師提到,控制心律的方法有兩類,第一類是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好處是不需動手術,但要常年吃藥,且需評估病人治療成效,及是否有藥物副作用的產生及病人的耐受度。

而另一個方法,就是做手術治療。陳醫師解釋,手術治療是利用心導管技術,去除心房顫動的異常放電的組織,從腿部靜脈進到右心房,穿過心室中隔到左心房肺靜脈處,以射頻電燒或冷凍消融執行手術。

「電燒跟冷凍消融治療,大致方法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能源不一樣。」陳醫師表示,射頻電燒是透過熱能,破壞異常組織;而冷凍消融則是以低溫達到同樣效果。研究發現,兩種方法成效差不多,不過冷凍消融療法,能縮短手術時間,適合無法長時間接受麻醉的患者,但費用較高。

能靠藥物治療,為何還要選擇手術?陳醫師坦言,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率僅有40-60%,換句話說,近一半的病人使用藥物無法有效控制。另外,部分患者對藥物的副作用無法耐受,且需要長期服用,因此轉而以手術治療,術後就能大幅降低發作頻率,無需長期服藥。

控制其他疾病 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發生率

陳醫師強調,心房顫動容易引起中風,所以要使用抗凝血劑,醫師通常會先評估患者的中風機率,可能性越高,就越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血劑;若是患者有心衰竭的狀況,也要積極治療心衰竭。

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治療相當注重生活中非藥物性的照顧,如戒酒,因為酒精也是造成心房顫動的誘發因子;若是體重過重,也要積極靠運動及飲食控制;若有呼吸中止症,應以正壓呼吸器治療,這些都有助於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

【延伸閱讀】

以為心肌梗塞…六旬翁胸悶、暈眩掛急診 靠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治心房顫動

治療心房顫動免燒心 冷凍消融新福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6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狂犬病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狂犬病鼬獾又再確診4例,分別來自臺中市東勢區、南投縣埔里鎮、雲林縣古坑鄉及臺東縣海端鄉;根據該中心統計,狂犬病鼬獾已累計確診39例,疫情達7縣市28鄉鎮。(圖片來源/取自網路)狂犬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到8月4日止,已檢測食肉目野生動物12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國內每年有8千人等待器官捐贈,但受惠的僅800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調查發現,有近7的民眾願意捐贈器官,但實際付出行動,在健保卡上加註器捐意願者不到1%,原因包括3成覺得自己還年輕時候未到、2成1擔心家人不贊成、近8成從未與家人談論器捐話題。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針對國內5...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罹患腎疾,洗腎20多年的國內毒物權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因肺炎感染不幸病逝。院方醫療團隊初步認為,應該是極為少見及棘手的病毒感染,而非一般常見細菌,才會造成病情急速惡化,短短四天即死亡。(圖片取自網路)林杰樑於8月2日清晨因肺部感染不適而就醫,醫療團隊成員之一、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二十八歲年輕女子,平常工作壓力極大,偶有胃痛情況,去年十月開始,胃痛更加頻繁,進一步就醫才發現,竟然罹患胃癌;所幸及早發現,確認為早期胃癌,經由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後八天就出院。這名女子由於劇烈胃痛不斷發生,因而到馬偕醫院做胃鏡檢查,結果發現胃部有個一公分的表淺潰瘍,由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