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臟無力?腎臟不好? 小心成為心腎症候群

心臟無力?腎臟不好? 小心成為心腎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許多人聽到癌症就膽戰心驚、頭皮發麻,但事實上死亡率比多數癌症更高的「心臟衰竭」,其嚴重性卻常被忽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哲毅副院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中近半數會合併腎臟問題,也就是俗稱的「心腎症候群」,且五年存活率僅有一半,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心臟衰竭,腎臟也會出問題? 先搞懂「心腎症候群」

根據美國腎臟病學雜誌分析,有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及中風等病史的人,發生腎衰竭機率比起無心臟相關疾病的人高10倍。除此之外,過往臨床案例亦顯示,腎功能不佳者也會連帶出現心血管問題,因此,連結兩者關聯性之「心腎症候群」概念也被提出。

周哲毅副院長解釋兩者關係,當心臟衰竭導致血液輸出量不足、心輸出量下降,血液就無法順利輸送到腎臟,使腎臟無法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進而造成體液失衡;反之腎損傷時因水分無法排出,需靠心臟將水分打到其他器官,長久下來容易使心臟過度負荷導致心臟衰竭。

針對心、腎個別用藥 能協同改善兩者情形

以心臟衰竭為例,患者初期會容易喘、疲憊,也可能伴隨下肢水腫現象,若後續觀察出現尿量減少、泡泡尿情形,即有高機率已發展成心腎症候群。

周哲毅副院長說明,目前以心腎症候群治療準則而言,仍以針對心臟問題或腎病變個別用藥為主,舉例來說,患者先診斷出心臟衰竭才發現腎臟病,即會以心臟衰竭治療為主;反之則以治療腎病變為先。

但近來有多重機轉藥物出現,臨床觀察用藥情形後發現,患者除了心臟衰竭獲得控制之外,腎功能也同時有改善的跡象。

治療層面再升級 注重療效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現今疾病治療除了重視療效之外,患者與醫師也更加看重生活品質。周哲毅副院長舉例,過去心腎症候群患者症狀嚴重時,常併發肺水腫進而需收治住院至症狀緩解,出院後若症狀又惡化便需再次住院,不斷循環,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隨著醫學發展進步,新藥物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也能降低肺水腫機率,就比較不需要反覆住院,能協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周哲毅副院長有感而發,俗話說「醫病、醫心」,醫師治療患者的目標,除了讓其活得健康之餘,也要活得快樂。

規律用藥、培養運動習慣 助心衰患者找回良好生活品質

周哲毅副院長提醒,不論是心臟衰竭或是腎病變,患者都需配合醫囑規律用藥,同時保持運動習慣,才能維持良好體力對抗疾病。

另外,心臟衰竭患者只要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加上生活、飲食調整,及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心臟有機會回覆正常大小,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三高沒顧好,心臟會跟著受傷?!心腎潛藏的「微」險關係

腎友「少吃少錯」? 飲食不當小心腎功能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你知道乾癬不只是皮膚病,一旦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嘴巴可能會張不開嗎?吳先生8年前確診罹患乾癬、且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最近這幾個月,甚至連張嘴吃飯、講話、刷牙洗臉時,臉頰都會特別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皮膚科醫師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症狀變化有很大的差異性,但單純以侵犯顳顎關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住在台北的兒童更容易過敏!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統計,幼童發生氣喘比率28年間上升15倍,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好發率20年增加4倍,過敏性鼻炎盛行率10年來也增加4倍,全台平均每4人就有1人過敏,住在台北市的兒童發生過敏機率更高出5成。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以往大家總以為18歲過後,近視就會趨於穩定、度數難以增加!但如果現在你還是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眼科醫師表示,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盛行,成年人上網的時間也與時俱增,對眼睛造成很大負擔,門診發現,成年人有近視增加的趨勢。開業醫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士傑指出,學童近視增加的原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70歲的陳老先生是個老菸槍,十幾年來每天至少抽一到兩包菸,近幾年覺得走路會喘、咳嗽、痰多,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感冒症狀,但情況一直沒有改善,連走路到家門口都喘不過氣來,最後甚至無法外出,生活作息都需要家人協助;他到醫院就診才發現,早已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經過醫師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