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舒壓★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文章出處:魅麗雜誌129期 2018/06

大特企 王意中

關於 痛

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順從的媳婦、不讓家人操心的病人、識大體的老婆、任勞任怨的員工、害怕打擾孩子的老父親、聽話的乖孩子、不求名分的小三……。這些被人們所稱讚,看似良好的美德,背後是否背負著多少壓抑、委屈、憤怒、無奈、哀怨……。

我們活在一個否認痛的文化價值系統下,總是被要求要勇敢堅強,不能喊痛。於是很多傷痛被合理化、輕忽地對待,以為不重要只要轉念就好,這些在生命中常出現的小傷痛就被埋到心靈暗室。

痛,其實是在提醒你!有時帶來最大傷害的不是痛,而是否認痛的行為。用頭腦合理化事件,以為沒關係,但負面情緒的毒素已經進入我們的身心靈裡了。

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

當人還小的時候,想哭就哭,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隨著年歲慢慢增長,社會的歷練增多,卻反而令人無法說出委屈,甚至會忘記人本來就該是有情緒的。還要想方設法地掩蓋,彷彿透露一點點哀嘆就是做錯事情。

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從社會環境給人的框架來看這件事,很多時候社會文化並不鼓勵人們表達不愉快的情緒,會將之解釋成不好的事情。在華人社會中,很需要位

階來保持社群的穩定:「君臣父子,各司其職。」強調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樣態,需要扮演維持,不能隨便毀壞。很多時候在職務或身分上,都被別人期待著

追隨一套特定行為舉止,而為了演出「對的」角色花盡氣力刻意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允許表達真實情感的自由空間,就相對被限制縮小了。

怕被貼標籤

維繫表面平和

當人有了社會上的身分地位時,也就背負著一定期待,有言行的規範得遵守, 就像所謂「潛規則」,有著並非明定但得遵循的方式。對於這些社會性的要求,就像不同的演員拿到腳本,有的人拿到的角色很適合,演得有聲有色;有的人卻覺得被選錯了角色,意興闌珊,可又不敢拒演,於是被規定的言行舉止,就讓自

己很痛苦,也與其他角色之間產生很多磨擦,往往內心積壓一堆獨白,不敢表達,就怕成為社群和諧的另類份子,而被排擠。

「有些人心裡不痛快不說出來,是怕一直說些負面事情,會影響到別人對他的觀感。」連帶不願去正視不舒服的情緒。王意中說:「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大多時候都來自別人的肯定,那就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更不敢隨意做出可能會破壞別人既定印象的事情,那麼自然也不會隨意表達具『破壞性』的情緒,以免被貼上『難相處』『情緒化』等等的負面標籤。」

認不清糾結情緒

害怕表達會傷害他人

通常會被否認或隱藏起來的多半是負面情緒,像是「悲哀」「憤怒」「痛苦」「屈辱」等等。但往往越想避開的情感,就越會在內心角落龐雜糾結起來。而那些讓你越藏越痛苦、難以說清的感受,可以區分成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

根據《練習不壓抑》所說,初級情緒指的是因遭遇某件事自然產生的情緒;次級情緒則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初級情緒而產生的情緒。若能接納初級情緒,不去壓抑,次級情緒就沒有機會出場,讓事情變複雜的,往往是這兩種情緒混在一起。一旦你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好,次級情緒就會隨之而來。

舉例來說:有人因為情傷而持續「難過」,旁邊的人都會說,都已經一年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他因此對此事充滿「罪惡感」,這裡的初級情緒出現是原始的本能。而我們不允許出現這些初級情緒,或試圖壓抑後的衍生情緒,叫次級情緒。

覺得心裡的痛很難訴說嗎?難訴說的不是「痛」,而是因為次級情緒與初級情緒糾結而成的混亂黑霧情緒。

當所有情緒糾結成團時,更造成痛苦的感覺,無法分清什麼初級或次級情緒。這時只覺得一股腦地想要爆炸,由於感受到怒氣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危險,怕自己

傷害到帶給我們情緒的對方,也會是人們選擇隱忍下來的重要原因。王意中說生活中與我們親密指數越高的人,造成磨擦而引發情緒的可能越強。因為生活上非常靠近、依賴,要向他們表達出「因為你造成的不愉快」,顯得更是困難,是需要不斷地覺察和刻意練習。

以否認來爭取空間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明明老公已經和新歡共築愛巢好幾個月了,但太太還是告訴自己:「他只是一時愛玩而已,他會回家的。」「他只是一時被迷住了,他沒有不要這個家。」又或是安慰自己,他只要還有把錢拿回家來,就還算「顧家」,終會有回心轉意的時候。

有些被診斷出特殊症狀的孩子,父母面對診斷報告,還是不停辯解「他只是頑皮,比其他小孩活潑好動一點而已。」「我的孩子只是比較害羞。」而頻頻否認。有時當生命面臨痛苦狀況,選擇否認或是不說破,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王意中說:「當生命中有意外發生時,可能會造成痛苦,剛發生剎那時的否認,通常和人的生存機制有關。」前陣子從日劇出來的大熱名句:「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王意中帶著溫和的笑意表示短時間內,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的。

在某個階段,先否認、逃離或是不面對,是可以爭取到喘口氣的機會。「如果感知到現在的狀態沒有足夠的力氣處理,因而暫時選擇逃避,在有自覺的範圍內還算健康。」但不是長久之計,終究還是得找時間回頭面對問題,不能一直拖延不處理,否則很有可能衍生出不少壞處,像是情感上的麻痺。

在《練習不壓抑》一書裡舉出因為工作需要而壓抑情緒的例子:一項以空服員為研究對象的訪談,發現空服員為了服務需要長期展現微笑,時常壓抑情緒。訪談中很多空服員都表示,漸漸對自我的感覺很陌生,有的人甚至會不太信任自己的感覺。這可能就是長期壓抑後的麻木狀態──心境慢慢成為無法流動的死水。

 

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魅麗雜誌128期/6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的瓶頸情緒,真的跟疾病有關嗎?首先分享一則我在國外當實習醫師時所發生的小故事:「王醫師!請你快過來看一下!」小文的奶奶著急喊著。我丟下手邊的工作,連忙跑到診所門口,順著奶奶的視線往小文臉上看。「怎麼了?」當時才兩歲的小文,嘴巴周圍整個腫起來。這是很嚴重的過敏。奶奶哭著說:「小文剛剛不想吃香蕉,我...

閱讀詳情 »

Dr.Wang怎麼說:疾病只是一個信差已婚的江小姐與婆婆在小孩的教育方面有嚴重的意見分歧,導致江小姐因為長期受到婆婆給予的精神壓力,累積了過多的情緒,最後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經常必須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理思必妥」—抑制多巴胺分泌的藥物。因為精神分裂症的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較常人旺盛。這樣...

閱讀詳情 »

有許多前來諮詢的個案會問我:「我家有某某病的遺傳史,我好擔心我也會有,怎麼辦?」雖然不論是主流醫學或是自然醫學,在臨床訓練上都教導醫生必須將病人的家族病史列入考量,然而你是否健康、會不會得某種病,真的都和「遺傳」有關嗎?照目前的科學認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經過世世代代基因相互流傳,你永遠也不知道今天...

閱讀詳情 »

排毒,必須從心排起 加拿大自然醫學醫師、美國自然醫學會認證醫師/王佑驊 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我觀察到主流醫學很多的觀點本末倒置,很多的疾病在一定程度的治療後,就無法再進步,只著眼在趕緊把症狀消除;而慢性病除了要吃 藥控制以外,沒有從根源解決,最後浪費許多醫療資源。而身為自然醫學醫師,我們的使命是探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