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忘東忘西、腳麻麻…不相關症狀竟是癌 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你聽過嗎?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記憶力變差,兩隻腳發麻,竟然也可能是癌症症狀!門診就有一名29歲女子因全身抽搐被家人送急診,抽搐停止後,目光呆滯,表情漠然,家屬吐露1個月前人好好的,但逐漸像中邪似的,先是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無法工作,接下來常喃喃自語,不太理人,最後就變這樣,經診斷治療,才知道她是因為卵巢畸胎瘤引起抗NMDA受體腦炎。

另一名60歲男子,從年輕開始就有重度菸癮,每天要抽掉1到2包菸,近幾個星期以來,兩隻腳越來越麻痛,走路也越來越不穩,就醫同樣發現竟是因小細胞肺癌導致感覺神經病變,目前正在治療中。

這2人腫瘤部位都不在神經系統,卻能引起神經系統的異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常發生癲癇、記憶力變差、精神症狀、小腦或周邊神經病變。

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出現的神經症狀和腫瘤發生的部位、轉移處、併發症及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都無關,病人常常在腫瘤還沒有被發現,或是連腫瘤都無法靠檢查而發現的時候,就出現神經系統異常。

周友芳說,這是因為腫瘤分泌出神經蛋白,誤導人體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範圍包括腦或脊髓、周邊神經、視覺系統、神經肌肉交界處及肌肉,臨床表現與許多疾病類似,也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起始徵兆,必須小心鑑別診斷。

根據統計,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發生的機會和症狀,依腫瘤的種類而不同,最常見的是藍伯-依頓肌無力症候群,占小細胞肺癌的3%;重症肌無力,占胸腺瘤的15%;且有9%的小細胞肺癌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

周友芳強調,認識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初始症狀,有的癌症甚至在神經症狀出現的4、5年後才被診斷。若能藉此早期診斷癌症,早期治療,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一捲潤餅熱量遠比你想的胖! 隱藏熱量全在這「快挑掉它再吃」

運動助孩子肌肉、大腦發育!多早開始? 答案最好從2歲就開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這一波本土疫情經過一個多月的全台三級警戒控制之下,目前單日確診及死亡人數已經持續數日來到低點,7月12日之後有沒有希望全面解封還在未定之天,但餐飲「微解封」恢復內用似乎有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沒把話說死,強調「不是完全不可能」更透露已著手研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際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新冠疫苗「混著打」效果可能更好,尤其是在打完AZ疫苗之後,接著打BNT疫苗,能產生高濃度的抗體,讓國內專家也疾呼要指揮中心趕快進行國內自己的研究、思考可能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透露,相關研究已在核可中,且針對全民接種第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王聿瀠 李文成 李新琳 韓羽婕 羅偉哲 程子奕/台北報導 這一波本土疫情經過一個多月的全台三級警戒控制之下,目前單日確診及死亡人數已經持續數日來到低點,7月12日之後有沒有希望全面解封還在未定之天,但餐飲「微解封」恢復內用似乎有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爆發生新冠肺炎群聚感染之後,如何落實管理人員進出混雜的批發市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農委會今(30)日公布最新6大措施,要求從果菜、漁產到家禽、肉品等各大批發市場都要遵循,以避免群聚感染、疫情擴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下午出席疫情記者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