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熟男腳底黑痣驚變「索命痣」 短短半年發痛又潰爛竟已晚期皮膚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身上冒出不規則的黑痣,當心是「索命痣」!門診就有一名30歲女子因為愛美想除掉身上的痣找上皮膚科診所諮詢,沒想到醫師一看,發現其手指上有一顆不規則的黑痣不太對勁,進一步轉診大醫院切片檢查,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醫師提醒,身上的痣並非不痛不流血就能安心,最好能做到5點的自我檢查。

門診還有另一名40歲男子,半年前腳底的突出黑痣開始發疼,原以為是長期走路與鞋底摩擦的關係,不以為意,直到最近進一步出現潰爛,才想前往皮膚科診所除痣,確診已經是惡性黑色素瘤第四期,短短半年變化,已經陷入要命危機。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10)日公布最新調查顯示,國人仍有近半數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甚至有高達6成民眾無法分辨身上的痣是否是近1年新增或幾乎沒特別留意過痣何時出現。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過去常見民眾因身體長了痣,擔心影響外觀或運勢考慮除痣,但其實痣有無健康疑慮,才是最該重視的關鍵,尤其黑色素瘤更是所有皮膚瘤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千萬不能輕忽。

一旦是1年內出現,且形狀大小規則不一!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提醒,這種狀況就得多留意。根據統計,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好發部位為四肢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較難察覺處,偏偏僅有不到1成民眾會特別留意指甲、腳底等部位,恐錯失黃金治療期。

朱家瑜說,調查也發現,一般民眾認為痣會痛、潰瘍有傷口與會流血才是有健康疑慮的前3名徵兆,但對於痣的大小、顏色、形狀等產生變化時,卻不清楚有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徵兆。

吳教恩強調,惡性黑色素瘤若能早期發現且進行手術切除,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80%以上,但拖到第四期時,下降到10%,因此早期治療相當重要,而針對第三期與第四期的病患,目前除了手術切除,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
A(Asymmetry對稱性):若痣的左右、上下不對稱,需要特別留意。
B(Border邊緣):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等外觀。
C(Color顏色):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
D(Diameter直徑):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
E(Evolving改變):痣的本身產生任何變化,快速隆起、擴大、顏色變化、新症狀如出血、癢,可能就有問題。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感冒一陣猛咳「下體噴出10cm肉塊」 竟是咳出子宮肌瘤!

「帛琉泡泡」不掃國人旅遊興致 指揮中心證實:去回都免居家檢疫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今(14)日再公布新增11例本土個案,其中聯邦銀行舉辦尾牙的西堤餐廳就有3名員工以及2名顧客確診,從桃機到聯邦銀行、再到西堤,外界關注是否已符合「單周三起群聚」的升三級標準?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嚴格的定義下,不見得有到三起,可能只是同一起或...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再起,中央催打、民間搶打第三劑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早10點重啟1922公費疫苗預約平,發言人莊人祥今(14)日提醒,今天下午民眾就可以先行上網查詢是否符合預約資格,更重要的是,這一輪預約採分流制,按年齡區分為3個時段,千萬別搞錯時間。 莊人祥表示,CO...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入境病毒大軍滿滿Omicro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4)日公布過去一周最新境外移入個案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幾乎都是Omicron,人數多達140例;羅一鈞也針對去年迄今國內篩檢出來的278例Omicron進行分析,主要有「成年人、輕症為主、...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Symptom.com 歐盟監管機構今日提出警告,根據醫療研究資料顯示,頻繁注射Covid-19加強針,將可能造成本身身體免疫系統風險,此法可能不可行。 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表示,如果每四個月不斷重複注射加強針最終傷害人體免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