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快新聞/日贈台疫苗屢遭疑有交換條件 謝長廷:第一線的自己能明確說「沒有」

快新聞/日贈台疫苗屢遭疑有交換條件 謝長廷:第一線的自己能明確說「沒有」

日本三度捐贈台灣疫苗,總數來到334萬劑,指揮中心也感謝日本的援助,但外界屢有猜測說「支援疫苗的背後是不是有交換條件?」,諸如食品解禁等。對此,駐日代表謝長廷晚間在臉書發文強調,作為在第一線處理的自己,可以明確清楚的講,事實上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謝長廷表示,日本在緊要關頭,三次支援台灣疫苗共334萬劑,掀起台灣社會巨大的感動聲浪。但也有少數人在臉書留言或以其他方式質疑說「支援疫苗的背後是不是有交換條件?」,例如要求食品解禁等等。

對此,謝長廷強調,作為在第一線處理的自己,可以明確清楚的講,事實上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謝長廷說明,依照日本的文化特性,他們也不可能在給對方幫助的時候提附加條件的要求,因為這會使善意變成交易。他指出,交易是依對價透過交涉談判而爭取有利的條件,那是另一套邏輯和規則,日本把疫苗支援定位在「過去相互善意支援」的回報,不是當做交易。

至於有關東北食物的問題,謝長廷說,他曾多次回覆網友並說明立場,有核汙染的食品才叫核食,他反對核食進口台灣。但是沒有污染的食品,就是東北食品或是福島食品,他則贊成開放進口。

謝長廷指出,是否有污染問題,應由科學檢驗來判定。他舉例,東北大地震已經十年了,全世界國家例如歐盟、美國、紐澳、新加坡、香港等都放寬解禁,只有中國、台灣還嚴格禁止,日本當然關心這個議題,雖然提供疫苗時沒有附帶要求,但不表示他們就不在乎或是不重視此事。所以當日本在談CPTPP這種涉及自由貿易的議題時,政府系統的官員都是講「歡迎」台灣加入,而不是「支持」台灣加入。

謝長廷點出,這跟國會議員不同,這件事性質倒是比較接近交易,需要條件和談判。大家應瞭解他們語言使用背後的深層心理跟文化特性,才不會在重要政策上做出樂觀的誤判。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13日)新增17例COVID-19本土確診個案,以台北市10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首次超過新北市2例。新北市今COVID-19確診案例「首見零」,僅新增2例居家隔離陰轉陽個案。新北市長侯友宜下午3時將召開疫情應變會議會後記者會,說明關於新北市的最新疫情及防疫措施,現場最...

閱讀詳情 »

日本贈送的第3批97萬劑AZ疫苗預計明天抵台,外傳台灣自購的55萬劑AZ疫苗與35萬劑莫德納疫苗,也會在明天下午抵台。對此,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日本政府捐贈的明天下午到,其他的好消息確定後再跟大家做確定」。陳時中也指出,昨天施打24萬2353劑疫苗,為近期施打量最高的一天,這段時間各縣市...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27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17例本土個案及10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個案分佈以台北市10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新北僅剩2例,確診案例持續下降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7例本土病例(其中9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

閱讀詳情 »

台灣持續大規模施打COVID-19疫苗,不久進入秋冬後也要展開流感疫苗接種,兩者是否會互相干擾,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明,流感疫苗每年都有依照時程規劃,今年也是預估10月初接種,且注射對象主要是小孩子,跟現在正在施打的族群分開,COVID-19疫苗是以年長者優先,往後施打時也會將兩者分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