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快新聞/2確診返家後才知基因定序 羅一鈞:境外個案解隔標準比照Delta

快新聞/2確診返家後才知基因定序 羅一鈞:境外個案解隔標準比照Delta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透露,台北市有一名COVID-19確診病例出關後,因中央基因定序結果較緩慢,才被通知感染Delta變異株。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該個案採檢陰性才返家,且後續都符合解隔條件,未對社區有影響。他並指出,經專家會議討論,已在9月3日修正解隔離條件,境外移入個案無論是否感染Delta,解隔離標準都一律視作感染Delta來辦理。

黃珊珊今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之前台北市的檢疫所曾有隔離17天期滿後回到社區生活的境外回國民眾,因中央基因定序的結果較緩慢,後來才通市府其感染Delta變異株,並緊急召回採檢為陽性確診,進一步匡列解隔離後的第一圈接觸者和第二圈(接觸者的接觸者)並採集中移住到檢疫所。

羅一鈞對此說明,這名案15425在7月14日公布,初判為本土,但7月17日了解個案有美國入境資料後,改判為美國境外移入,後續7月22日再採陰,23日符合解隔條件返家。他指出,個案因改判為境外移入。才沒有立刻驗抗體,後來補驗出是Delta病毒後,中央在8月14日通知北市衛生局,這名病例也在符合採檢陰性等條件後後解隔離,對社區未造成影響。

羅一鈞提及,還有一名案15508是中部境外移入,自英國返台後在7月15日採檢陽性,但一直因為定序困難,直到8月10日才完成定序,也是感染Delta。

羅一鈞表示,過去兩個月內有這兩例因相關原因定序結果比較晚,就是技術上有挑戰,經專家會議討論後,已在9月3日修正解隔離條件,為了避免等待定序結果才能解隔,因此境外個案無論是否感染Delta,都要退燒一天、症狀緩解距離發病日或陽性日10天以上,兩次Ct值>30或陰性才能解隔離,一律比照Delta。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關推薦

40多歲的王小姐去年開始有下背及腳痛情形,甚至到難以行走的地步,到院求診檢查發現有多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核醫骨骼掃描出多處骨轉移,電腦斷層則發現有肺部腫瘤及肝臟轉移。醫師幫王小姐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導引肺部腫瘤切片,根據特性使用適當抗癌藥物。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醫師柯維鈞...

閱讀詳情 »

近期,再生醫療製劑管理修法,立委企圖以「再生醫療製品」一詞取代主管機關所訂之「再生醫療製劑」,讓再生醫療製品變成了一般商品,製造時不須依PIC/S GMP規定,運送時不須符合GDP規定。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曾中龍痛斥「藥品變商品,民眾保障在哪裡?」 日前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

閱讀詳情 »

2019年美國癌症年會(ASCO)於芝加哥盛大舉行,臺北醫學大學和IBM合作研究顯示,透過AI人工智慧訓練醫學生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訓練法,展現北醫將人工智慧結合醫學教育的創新思維,受到國際醫界肯定。 北醫和IBM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成員共13名,論文第一作者為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通訊...

閱讀詳情 »

47歲的陳小姐是C型肝炎病人,其母親也罹患C型肝炎,曾接受干擾素與雷巴威靈治療,但因無法忍受痛苦的治療過程而中斷,最後導致肝硬化過世,陳小姐雖然對健康很在意,但因害怕干擾素的副作用而不敢治療。近年C肝新藥直接作用抗病毒藥問世,目前新藥已納入健保給付,且不再受限肝纖維化程度,陳小姐接受治療約3個月,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