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快新聞/2確診返家後才知基因定序 羅一鈞:境外個案解隔標準比照Delta

快新聞/2確診返家後才知基因定序 羅一鈞:境外個案解隔標準比照Delta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透露,台北市有一名COVID-19確診病例出關後,因中央基因定序結果較緩慢,才被通知感染Delta變異株。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該個案採檢陰性才返家,且後續都符合解隔條件,未對社區有影響。他並指出,經專家會議討論,已在9月3日修正解隔離條件,境外移入個案無論是否感染Delta,解隔離標準都一律視作感染Delta來辦理。

黃珊珊今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之前台北市的檢疫所曾有隔離17天期滿後回到社區生活的境外回國民眾,因中央基因定序的結果較緩慢,後來才通市府其感染Delta變異株,並緊急召回採檢為陽性確診,進一步匡列解隔離後的第一圈接觸者和第二圈(接觸者的接觸者)並採集中移住到檢疫所。

羅一鈞對此說明,這名案15425在7月14日公布,初判為本土,但7月17日了解個案有美國入境資料後,改判為美國境外移入,後續7月22日再採陰,23日符合解隔條件返家。他指出,個案因改判為境外移入。才沒有立刻驗抗體,後來補驗出是Delta病毒後,中央在8月14日通知北市衛生局,這名病例也在符合採檢陰性等條件後後解隔離,對社區未造成影響。

羅一鈞提及,還有一名案15508是中部境外移入,自英國返台後在7月15日採檢陽性,但一直因為定序困難,直到8月10日才完成定序,也是感染Delta。

羅一鈞表示,過去兩個月內有這兩例因相關原因定序結果比較晚,就是技術上有挑戰,經專家會議討論後,已在9月3日修正解隔離條件,為了避免等待定序結果才能解隔,因此境外個案無論是否感染Delta,都要退燒一天、症狀緩解距離發病日或陽性日10天以上,兩次Ct值>30或陰性才能解隔離,一律比照Delta。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關推薦

習慣睡覺前,手機滑一下,就會滑出大問題,最近有越來越多30到40歲患者上門求診,因為在就寢關燈後,還使用智慧型手機。醫院眼科主任李麗教授介紹:手機強光直射眼睛30分鐘以上,造成眼睛黃斑部病變,導致視力急速惡化,特別不可逆的黃斑病。一旦得了黃斑病,就等於眼睛癌症,只有等著失明,因為現代醫學無法治療,...

閱讀詳情 »

「液體黃金」 乳酪的工業化在一九一二年起步。就在這年,三十八歲的詹姆士.李維士.卡夫(James Lewis Kraft)發現了他的天職。卡夫是芝加哥的攤販,每日天未亮就到市中心的市場去批發昂貴、高品質且甚受顧客喜愛的乳酪,用馬車載著傳統的巧達乳酪去雜貨店賣。他的生意很好,不過有個問題,就是乳酪常壞...

閱讀詳情 »

「消費者渴望的相同鹹味」 這並非金寶湯(Campell)第一次惹上與鹽分相關的麻煩。過去幾年來,該公司的習慣已經引來一些問題。八〇年代末,金寶湯的策略想打出營養牌,推銷新的低脂湯品,聯邦交易委員會卻出面干預,指控它廣告不實──新產品當中仍含有大量的鹽分,而最後金寶湯同意在廣告中明列出鹽量,達成和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