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怕痛不敢換「膝」代價大 7旬老翁拖到失去活動能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膝關節已經不堪用,台灣銀髮族卻寧願忍痛、不動,也不願換膝!國內最新一份針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進行的大型追蹤研究調查就發現,有高達7成5的人,寧可忍痛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只因為害怕手術後疼痛或要再次換膝,乾脆犧牲退休生活的行動自如,門診就有7旬老翁因此拖到失去活動能力。

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健保門、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有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且每年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人數還在逐年增加。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且台灣65歲以上族群,有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研究顯示,換膝前有超過5成患者表示無法久站,更有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然而,卻有不少患者因為擔心術後復原、擔心術後疼痛或擔心10到20年後需再次置換,寧可忍痛、委曲求全,遲遲不換膝。

黃炫迪就收治過一名70歲老翁,因為害怕術後疼痛、以及要再次置換,遲遲不願手術,拖到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得心肺與代謝功能出現負面影響,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人根本無法外出。

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提醒,忍痛、減少活動,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會變成退休生活的隱憂,事實上,換膝只要留意部分關鍵,即可降低術後疼痛、不適,患者千萬不要忍痛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陳健煜指出,像是部分全人工膝關節並不像鞋子有區分左右腳,手術中需要依靠醫師專業判斷、分別截去左右腳骨頭,來克服人工關節先天設計上的不足,因此,若選擇分左右腳的全人工膝關節,即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加上注意誤差、更貼合骨骼,即有助於術後復原,減少疼痛、骨頭位移與二次手術的機率。

陳健煜提醒,手術是最後一線治療,輕微個案治療選擇多,有止痛藥可用,但只要退化性關節炎嚴重,且採取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就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置換,選擇最符合需求的全人工膝關節,不要忍痛,影響身體狀況與退休生活。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大停電害疫苗退冰放到壞? 陳時中要大家安心:目前沒半瓶疫苗超時

預約只剩一天!6縣市已打不到BNT 莊人祥:可改約莫德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秋冬專案要求入境須檢附陰性證明前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再新增24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其中案654的本國籍20多歲女性,赴英國留學,早在11月13日就在英國當地確診,卻無視現行針對確診國人若想回台的二大條件,自行登機回台,陳時中強調已經違...

閱讀詳情 »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嚴峻,連3天境外移入病例以印尼為大宗,今更一口氣暴增20例來自印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召開臨時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為維護國內防疫安全及減少印尼籍移工境外移入病例持續發生,自今年12月4日至17日,將暫停引進印尼籍移工入境來台工作二週,並視當地疫情,再評...

閱讀詳情 »

▲洪健清教授(左)與杜思誠主任共同呼籲,HIV防疫應參考三大建議進行超前佈署。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杜思誠主任分享其他國家疫情下的HIV防疫狀況。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李映萱 / 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11月入冬以來已累積超過百例的新增案例,而這樣的疫情狀態同樣也影響HIV治療與預防狀...

閱讀詳情 »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舉辦「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基金會,身為失智照顧家屬的林書煒在接到基金會出席並主持活動的邀約時,第一時間延後了重要的會議行程,特別告訴經紀人,無論時間如何配合,如此有意義的記者會一定要出席參加! 《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歷時一年籌備製作,故事內容改編自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