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慘了!吃白飯會吃出糖尿病跟癌症?最可怕三大殺手級澱粉,別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每日健康 Health

慘了!吃白飯會吃出糖尿病跟癌症?最可怕三大殺手級澱粉,別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每日健康 Health

(本文作者:齋藤糧三,日本機能性醫學研究所所長)

 

大量攝取醣分,容易發胖

食物中的醣分,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我們稱血液中的葡萄糖為「血糖」,血糖的濃度則稱為「血糖值」。葡萄糖太多,也就是濃度太高的狀態,就稱為「血糖值過高」。人體所有細胞都能利用葡萄糖,所以葡萄糖總是跟隨血液四處移動,人體也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血糖值。

 

胰臟的蘭氏小島會分泌「胰島素」,幫助我們保持一定的血糖值。胰島素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慢慢分泌,在血液中促進細胞吸收血糖。這就是胰島素的「基礎分泌」。

 

攝取醣分會一口氣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導致血糖值上升。胰島素必須增加分泌量,來降低血糖值。這樣的現象稱為「追加分泌」。血糖持續居高不下,血液的滲透壓上升會有致死的風險。人體察覺危險,就會一直追加胰島素。

 

胰島素追加分泌後,葡萄糖迅速被細胞吸收,血糖值就回歸正常了。被細胞吸收到體內的葡萄糖,多半是肌肉或大腦的活動能源。倘若所有攝取的醣分都被處理消耗了,那當然沒什麼問題,但通常都是消耗不完的。

 

多餘的葡萄糖無處可用,人體又不願意浪費,於是就送往專門儲藏的部位。這個儲藏的部位,正是脂肪細胞!多餘的葡萄糖變成了脂肪,全部存進了脂肪細胞裡。

 

後來大家調侃這種人體機制,胰島素也被戲稱為「肥胖荷爾蒙」。當人體幸運吸收到醣分高的食物,胰島素會使醣分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如此一來在沒有食物的時候,累積的脂肪即可拿來當作能量,度過難關。這就是我們的基因。

 

慘了!吃白飯會吃出糖尿病跟癌症?最可怕三大殺手級澱粉,別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每日健康 Health

(白飯是許多東方人的主食,但大量食用白飯導致過多的醣份,將對身體造成莫大負擔。)

 

最危險的醣分,即白飯、吐司、甜食

有一件事千萬不要忘記,會導致血糖上升的只有醣分而已。吃下高卡路里的食物,只要不含醣分,血糖就不會上升,胰島素也不至於追加分泌。

 

攝取脂肪、蛋白質與肥胖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促進脂肪累積的胰島素並未增加。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瞭解吃肉或脂肪也不會胖的理由了。接下來,我再逐步告訴各位醣分是多麼不必要的物質吧。

 

醣分中最糟的物質,莫過於精製糖。亦即白飯、吐司,或甜食、飲料中的白砂糖,那是最危險的物質。即使分量不多,吸收的速度也非常快。

 

一整碗的白飯,食用時雖不像砂糖一樣甘甜,但終究跟方糖沒兩樣。在經過消化器官後,白飯跟方糖一樣會轉變成葡萄糖,造成血糖劇烈上升。血糖值一口氣暴增後,受到驚嚇的人體便加快釋放胰島素,迅速降低血糖值。

 

每當這種雲霄飛車式的下降發生,體內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就會特別亢奮。所謂的交感神經,是戰鬥時優先啟動的部位,會拉高血糖以備戰鬥,收縮身體末梢的微血管。遍佈末梢血管的手腳冰冷,可能也是由此引起的。

 

此外,血糖值的劇烈升降,也會增加活性氧。研究發現活性氧有增加罹癌率的風險,必須特別留意。

 

近年來,「糖化」是很受重視的問題。這也是只要血糖值飆高,就容易引起的症狀。糖化是指體內的蛋白質和過剩的醣分,受體溫影響交互作用,產生出俗稱最終糖化蛋白的惡性物質。

 

糖化的蛋白質失去了原本的機能,變成了最終糖化蛋白,導致活性氧增加,是動脈硬化、白內障、以及各種老化的肇因。且一旦生成最終糖化蛋白,便很難排出體外。

 

 

最重要的是,別讓血糖劇烈變動,也不要讓胰島素追加分泌。因此,唯有盡量避免攝取醣分,才能維持健康。

慘了!吃白飯會吃出糖尿病跟癌症?最可怕三大殺手級澱粉,別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每日健康 Health

(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只要多吃好肉及大量蔬菜、菇類,讓體內生酮,再難治的病都有康復機會》,由采實文化授權每日健康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自:stu_spivack/flickr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口罩實名制,繳了費卻逾期未領者,現在可以補領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親自宣布,體諒有部分人可能確有不確定因素,導致無法依約定領取口罩,為親民、便民,決定讓這些民眾可再至原上網預定取貨的超商門市補領口罩,預計第...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在每周例行疫情記者會上公布國內無新增確定病例,確診病例數維持447不變,這是國內連續第6天以來沒有新病例,亦是連續80天沒有本土個案的發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只剩2人住...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序進入7月,新冠肺炎防疫戰也正式進入下半場,藥物及疫苗是最大關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表示,國產疫苗目前有3到4家廠商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度,最快的1家這個月就會申請人體實驗,而指揮中心將給予經費挹注;另外,針...

閱讀詳情 »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突然不太能說話、不能拿對東西,63歲的黃太太日前出現這些怪異的症狀,醫師評估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一開始以為中風,但進一步完整檢查這才發現多處轉移性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其中更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在左側大腦額葉處,壓迫腦神經,元凶是乳癌復發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