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慢性病高齡患者注意 這三點跟防疫一樣重要

慢性病高齡患者注意 這三點跟防疫一樣重要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連台灣都無法避免,國際統計發現,高齡與慢性病患者相對容易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已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特別注意個人防疫,也應盡快施打疫苗,但更有許多民眾甚至有慢性病而不自知,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其實中高齡族群除了留意自身健康警訊,平日也應做到均衡飲食、運動及適當防護。

除了健康檢查之外,中高齡族群平日也應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是否有異常,若有身體機能退化狀況,也應就醫確認,勿認為是老化必經現象,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才能避免疾病變嚴重,及其他併發症。日常生活也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維持生理機能,避免疾病上身。

均衡飲食為基礎 勿刻意限制澱粉攝取

步入中年之後,新陳代謝下降,腰圍容易變粗,便會有民眾刻意不吃飯、麵等以控制體重。李文祺醫師提醒,年紀大了,澱粉類的米、麵等主食可以適量地減少攝取,但不是嚴格限制或大量減少,而是視個人每日運動量來調整;蔬果類與蛋白質類(例如豆類、肉類等)則可以酌量增加攝取。除了營養均衡之外,也要注重口味,不要使用太多刺激性調味料或酒類。

運動與休閒 調節身心靈

而健康促進的關鍵,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建議依個人體力及身體狀況進行運動,如膝蓋不好者可以步行散步,每天至少4、5公里,並預防跌倒與失溫。李文祺醫師建議,盡量保持固定的時間就寢、起床,不要賴床,該醒來的時候就起來動一動、走走路、澆澆花,累了就要休息,不要勉強。最好培養一、兩樣嗜好,如書法、畫畫、唱歌、下棋,疫情期間也可改線上與好友切磋學習。

認清身體狀況 善用輔具、遵從醫囑

但年紀增長,視力、聽力、體力會漸漸衰退,不如年輕時有力,李文祺醫師建議,若發現有下肢無力現象,除了阻力運動之外,該使用拐杖輔助以防跌倒,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怕被笑而逞強,否則跌倒摔傷、骨折後果更嚴重。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應該遵從醫囑用藥,門診中常遇到一些自認很健康的患者不吃藥,發生中風、心肌梗塞時才後悔莫及。

此外,他也提醒,若遇到需要手術的疾病時,不用驚慌也不必立刻下決定,可以諮詢第二意見後再來決定,有時候可以獲得不需開刀的處置方式。

必要疫苗不可少 預防勝於治療

有些疾病可以透過施打疫苗來預防或減少其併發症,例如每年免費的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新冠肺炎疫苗,李文祺醫師提醒一定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在經濟許可下,可考慮自費注射;其他疫苗也可與家庭醫師討論施打的必要性。總之,身體要自己顧,才能獲得健康與有品質的老後生活。


慢性病高齡患者注意 這三點跟防疫一樣重要

李文祺醫師

內兒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最佳實習醫師

中山醫學系畢業

具物理治療師執照

【延伸閱讀】

防疫期不敢看眼科 延誤就醫恐永久傷害!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新曙光 放化療後接續免疫療法延長存活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歷經23年的等待,澳洲昆士蘭一名約6個月大的男嬰謝維爾(Xavier Powell)於近日出生,他父親的精子冷藏逾20年,讓謝維爾有了「全球最老嬰兒」的封號,更列入金氏世界紀錄。消息一出,各國都引起熱議,也有民眾質疑,精蟲可以冷凍這麼久嗎?冷凍逾十年以上的精蟲,小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結核病迄今仍是台灣最嚴重的傳染病,每年新增萬人感染發病,並奪走600多條生命,然而人類感染結核桿菌後多數不會馬上發病,但結核菌卻可以長時間潛伏體內,早期篩檢方式只能被動偵測病兆。疾管署詹珮君及李品慧等兩位防疫醫師發現,透過抽血檢驗,丙型干擾素結合傳統結核菌素測驗,可以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新竹1名年近50的婦女平時重視身體健康,生活作息正常、無不良習慣,每年還定期健康檢查。但今年卻意外發現胸部X光中左肺有不正常陰影,透過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左側肺門處竟有顆超過3公分的腫瘤。 肺癌聞之色變 年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 馬偕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洋帆表示,國人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冬天吃柳橙正當時!每年11月至隔年1月是柳橙的產季,其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養顏美容又能預防便祕,不論切片或榨汁都好吃,但究竟品質好的柳橙,該怎麼挑選呢?專家建議,外型橢圓、果實沉重,但不宜太大顆,圓徑約19至23公分最適當。 11月-1月是柳橙產季 柳橙俗稱柳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