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慢性蕁麻疹與飲食無關 醫:「這個」才是誘發主因

慢性蕁麻疹與飲食無關 醫:「這個」才是誘發主因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中久治難愈的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因食物而引起,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指出,曾有一位尼姑病患,過去看診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因此三年來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導致長期壓抑,其實是搞錯方向,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重點應放在幫助病人解決症狀,及早確定適切治療,才可穩定控制病情。

慢性蕁麻疹與飲食無關 醫:「這個」才是誘發主因

症狀反覆發生超過六週 即為慢性蕁麻疹

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49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且這類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

與「癢」和平共處近三十年的黃毓惠,以過來人經驗表示,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誤以為藥物使用之後,應該立竿見影、即刻見效,但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免疫相關疾病,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

避開生活四大雷區 謹記三心口訣 

台大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病情調整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卓雍哲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食、衣、住、行」四大雷區。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

: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

: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

: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卓雍哲強調,引發慢性蕁麻疹的「源頭」雖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但「刺激性的食物」則是會誘發慢性蕁麻疹惡化的因素。且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因此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使症狀得到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您也有這樣的問題嗎?明明吃的跟以前差不多,但自從步入更年期後,體型卻像吹氣球般不斷橫向發展、一去不復返?營養師表示,其實過去在臨床上,就常碰到不少婆婆媽媽並非因更年期引起的熱潮紅、盜汗問題,而是對自己更年期後不斷「變胖」、小腹突出感到困擾,而前來諮詢營養師。 越老越胖?女性更年期體重飆升,與這2大原...

閱讀詳情 »

「分娩」對女人來說,是一生中的大事,不但需要耗費許多的體力,更是對身心的一大考驗。中醫師指出,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產後調理與充足休息,是做好月子的必要條件,除了注意保暖,避免過度勞累外,藥膳食療也是不錯選擇。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國人常有坐月子要進補的迷思。中醫認為,婦女產後初期,不要立刻喝藥膳進補,...

閱讀詳情 »

乳房有「腫塊」就是乳癌嗎?這是許多人的迷思。醫師指出,女性朋友常因胸部痛或摸到腫塊,擔心乳癌上身。事實上,乳房的腫塊可分為良性及惡性2種,而逾9成的乳房腫塊多屬良性,其中又以乳房纖維腺瘤囊腫居多,且好發年輕女性。 張渭文醫師(如圖)指出,臨床上,乳房有腫塊逾9成多屬良性。(圖片提供/北市萬芳醫院)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秋冬時節流感病毒開始活躍,政府將從10月15日起實施公費流感疫苗施打。27歲李小姐1周前因為發燒、咳嗽及全身痠痛,經過快篩發現得A型流感,使用克流感幾天後開始退燒。她疑惑5天劑量克流感吃完後,如果還有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否需要繼續使用克流感?是不是得了流感後,今年就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