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慢性骨髓炎害婦住院20次、挨30次刀 醫師堅持「來者不鋸」躲過截肢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躲過截肢命運,還好有醫師堅持「來者不鋸」。一名55歲婦人因風溼病造成膝關節嚴重變形,不得不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種下難治型慢性骨髓炎的遠因,前後20次住院控制反覆發炎,卻又不慎跌斷腳,面對截肢是一勞永逸的治療選項時,還好醫師堅持,與整形外科聯手治療,歷經30次手術,並置入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總算能正常走路,重回健康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謝明宏表示,婦人在其他醫院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因表皮壞死再接受皮瓣轉移,但幾個月下來,因關節腫脹、走路疼痛而跛行,轉院求診。

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的內側膝蓋關節不穩定,且有感染現象,所以醫療團隊第一時間為她移除人工關節,在關節內放入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3個月後,待感染控制住再重建原本的膝關節。

謝明宏指出,不過婦人每次總是歡歡喜喜出院,卻又經常反覆發生感染,有時發燒,有時膝蓋腫漲,有時傷口化膿,需要入院打抗生素,手術清創,甚至再把原有的人工膝關節移除,這幾年因這一種難治型的慢性骨髓炎,已經住院20次,歷經30次的手術。

好不容易骨髓炎總算控制下來,但婦人卻不慎跌倒,造成在人工關節下方5公分處發生骨折,在進行骨折固定手術後,雖然再次恢復關節原有的功能,但無孔不入的細菌在免疫力變差時伺機作怪,面對因為治療已經千瘡百孔的腳部,一度不得不考慮截肢的選項。

謝明宏強調,但骨科的傳統是「來者不拒、來者不懼、來者不鋸」,所以選擇為保存肢體而努力,先進行更大範圍的死骨與不健康軟組織的切除,再由整形外科醫師執行肌肉皮瓣手術,在完整評估之後,使用能提供膝蓋更好保護力的腫瘤型人工膝關節,手術後傷口恢復情況令人滿意,一周後便開始復健,3個月後能不使用拐杖走路,抬腿可以彎曲正常。

謝明宏強調,罹患骨髓炎的病人會害怕就醫,當膝蓋疼痛發膿與惡臭,甚至害怕手術,但現在醫療與健保都很完善,建議有需要進一步治療的病人都應該尋求協助。

照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藥署驗進口高檔「黑松露」重金屬鎘超標! 近2萬公斤奇異果也農藥違規

全身狂冒「鮭魚色紅疹」 她發燒、畏寒快一個月竟是要命疾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 為協助提升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部的搶救急診病患的診斷速度,朱英龍教授再次捐贈一部價值超過200萬的超音波影像診斷裝置給嘉基,昨(18)日上午舉行捐贈啟用儀式,場面簡單溫馨,朱英龍與嘉基共同期許能以品質精良的高端儀器,協助急診部醫師發揮最大診斷功效,守護雲嘉地區民眾的健康。 前嘉隆...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李新琳 羅偉哲/台北報導 這一輪的二級警戒8月23日將到期,8月24日起防疫怎麼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已拋出不降級、但進一步鬆綁的大方向,陳時中今(19)日下午證實,最新鬆綁的部分將是開放「同住親友在外共餐」,可以同一桌吃火鍋、吃合菜...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儘管本土個案寫下這一波疫情以來的最低,但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都直言「今天死亡個案有點多」,值得注意的是,這新增5例死亡個案當中,有4人已達解除隔離,背...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端疫苗在36歲以上成人的預約熱度不高,昨下午4點臨時加開20歲以上通通可來預約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最新數字,已經有16萬名年輕人上網預約,目前已完成預約人數總數達58萬人,第六輪備妥的61萬劑高端疫苗還剩3萬人名額左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