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我們眼睛表面的那些微生物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  鍾藝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的腸道和皮膚是一系列微生物的家園,但你知道你的眼睛裡也生活著微生物嗎?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眼部微生物組,如果這些微生物失去平衡(某些類型的太多或太少時),我們就可能會出現眼部疾病。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細菌生活在眼睛表面可以刺激眼睛的保護性免疫,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微生物來創造治療乾眼綜合症和角膜瘢痕等一系列眼部疾病的新方法。

在過去十年中,微生物在眼部健康方面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科學家始終相信健康的眼睛缺乏一種有組織性的微生物。也有研究表明,眼睛上可能存在來自空氣,手或眼瞼邊緣的細,然而,許多人認為這些微生物會被持續不斷的流淚殺死或沖走。

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得出結論,我們的眼睛確實含有「核心」微生物組,這種微生物組會隨著年齡,地理區域,種族,隱形眼鏡佩戴情況、眼部疾病情況發生變化。「核心」微生物組是指葡萄球菌,Diphtheroids,Propionibacteria和鏈球菌四個屬。除了這些細菌之外,與一些眼內疾病有關的扭矩腱病毒也被認為是核心微生物組的成員。

我們眼睛表面的那些微生物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醫生在開具處方抗生素時應該更深入地思考微生物組的風險和益處,因為抗生素會殺死對眼睛有益的細菌。

在另一項時限跨越十多年的研究中,美國超過340,000名患者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發現,抗生素常被用作治療急性結膜炎(紅眼病)。 但病毒感染是導致紅眼病最可能的原因,並不能用抗生素治療。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由細菌引起的眼部疾病通常在7-10天內無需人為干預即可消退。我們應當知道,過量或不適當的抗生素使用會破壞眼部微生物組,導致眼睛感染,甚至是更嚴重的疾病。

將微生物開發成眼部疾病療法,這第一步是弄清楚細菌如何定植於眼睛。為此,研究人員通過獨特的小鼠實驗裝置和先進的遺傳分析,從微生物庫中識別出微生物定殖在眼睛表面所需的特定因子。之後,研究人員通過眼科醫生和驗光師,分析健康眼部和患病眼部的免疫特徵。總體來說,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各種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診斷工具,針對導致疾病的微生物使用特定藥物,而不是立即用普適性抗生素治療感染。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更高的目標是對眼睛的定植細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將其作為眼睛表面的「長期工具」。已有研究證明,在腸道中,轉基因細菌可緩解結腸炎等疾病。「我們希望這種新的療法能夠分泌免疫調節因子,限制與乾眼症等疾病相關的症狀。乾眼症每年影響美國約400萬人,倘若成功,這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研究人員表示。

在眼部疾病治療的領域中,在醫生開始操縱眼部微生物組來對抗疾病之前,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不僅僅依靠眼藥水來治療疾病,還會有更多健康且暢銷的方式供我們選擇。

資料來源:Why So Many Bacteria Live on the Surface of Your Eye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Claire整理報導近來國內出口到美國的金針菇被驗出含有李斯特菌,到底什麼是李斯特菌?不小心吃到受李斯特菌汙染的食物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記者彙整世界衛生組織及疾病管制署公佈的相關資訊整理成本文。讓你一分鐘了解日常中要如何降低感染風險!李斯特菌症(Listeri...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三創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8420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5例死亡,且中重症一口氣增加77例,全都在新高紀錄。而今日新增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女性,曾打過三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因為發燒腹瀉篩檢確診,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公布今(4)日新增2萬8420例本土病例,且中重症患者人數單日激增77例,寫下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同步公布最新的COVID-19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除了中重症患者一律收治醫院之外,其餘無症狀、輕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炸鍋,確診人數天天創新高,而疫情高點還沒到,面對在野批評這一波疫情「失守了」,認為陳時中應該下台,陳時中今(4)日上午在立法院不僅沈默、動怒,一席「已經下台了,就沒有回應」又引發更多聯想,陳時中下午進一步再嗆「問這個問題很無厘頭」,他的意思是「如果下台了,那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