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戶外運動戴口罩 我該注意些什麼?

戶外運動戴口罩 我該注意些什麼?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民眾的身體活動量逐漸降低。為減少與他人的接觸,許多人改變習慣由戶外運動轉而居家運動,然而,這些居家運動,對於喜歡戶外的民眾常會覺得意猶未盡。

適當防護可戶外運動 戴口罩防感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雖然仍繼續維持社交安全距離,但民眾仍可在適當防護下到戶外活動筋骨。

由於COVID-19屬於可經由人與人接觸、飛沬、環境等媒介傳播的疾病,佩戴口罩可以減少運動中COVID-19病毒的飛沫與可能的氣溶膠傳播風險,但戴口罩運動實在不舒服。 

戶外運動  佩戴口罩 5重點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若要到戶外運動,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已成為保護自己和他人避免感染COVID-19的必要條件。為了兼顧防疫與運動安全,提供在戶外佩戴口罩運動的5個重點:

1、選擇透氣口罩:夏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臉部水蒸氣與汗水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建議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口罩,出門前多帶一個口罩備用,若口罩濕掉需要適時的更換。

2、調整運動強度:以低強度活動開始,或比平常更低的強度進行運動,再視個人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避免超出個人的負荷。

3、注意個人症狀:若出現暈眩、頭暈和呼吸急促症狀,建議應停止運動;若症狀持續未消失,應休息並取下口罩。

4、評估身體狀況:若有肺部相關疾病,應事先諮詢專業醫師的運動建議。

5、避免熱傷害選擇透氣排汗衣物並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太陽直曬時間,每小時補充24杯水(1240c.c.)

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確保身心健康無虞

國民健康署呼籲,從事各項運動或身體活動時必須符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在非特定人場所,室外的社交距離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因此,在國內疫情警戒降級時,應在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原則下,依疫情指揮中心規範適時配戴口罩從事運動健身,以達到運動促進健康之目標。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國際乳癌治療新共識 廣用生物相似性藥為新輔助或輔助治療

醫院其實更安全? 疫情中台中榮總醫病兼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現代人因為愛美怕曬黑,普遍知道防曬的重要性,不過,孩童與工作性質長期曝曬在陽光下的人們,就算一時沒有曬傷,但長期而言皮膚仍可能形成「日光性角化」症,往後很容易發展成鱗狀細胞癌。醫師表示防曬除了塗防曬劑,用遮蔽物阻擋陽光其實很重要,儘量減少紫外線直接照在皮膚,減少累積在皮膚上的量,才能減少皮膚癌發生...

閱讀詳情 »

相信大家都嚐過"生魚片",大家對它絕對不陌生。生魚片是日本料理中非常受歡迎的一道佳餚。既然生魚片是吃生的,想必大家對生魚片"新鮮"的標準是一樣嚴格把關。講到新鮮,現撈的是不是一定比冷凍的好?是不是只要當下夠新鮮,是不是淡水魚也可以做成生魚片?愛吃生魚片又擔心有寄生蟲,沾多用一點芥末就能達到殺菌效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骨質疏鬆是更年期女性最常見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大家都知道該趁著年輕時盡早保養骨骼與關節,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但卻鮮少人知道,「葡萄糖胺」也是維護關節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鈣質和維生素D是骨骼必須的營養素!人體中約有99%的鈣都在骨骼系統中,形成強硬骨質。一旦鈣質攝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國人每年罹患大腸癌的人數約有1萬4千人,連續6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想要「腸」命百歲嗎?專家建議,天天五蔬果、保持好心情進食、適當補充好菌,以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排便習慣,就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