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戶外運動戴口罩 我該注意些什麼?

戶外運動戴口罩 我該注意些什麼?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民眾的身體活動量逐漸降低。為減少與他人的接觸,許多人改變習慣由戶外運動轉而居家運動,然而,這些居家運動,對於喜歡戶外的民眾常會覺得意猶未盡。

適當防護可戶外運動 戴口罩防感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雖然仍繼續維持社交安全距離,但民眾仍可在適當防護下到戶外活動筋骨。

由於COVID-19屬於可經由人與人接觸、飛沬、環境等媒介傳播的疾病,佩戴口罩可以減少運動中COVID-19病毒的飛沫與可能的氣溶膠傳播風險,但戴口罩運動實在不舒服。 

戶外運動  佩戴口罩 5重點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若要到戶外運動,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已成為保護自己和他人避免感染COVID-19的必要條件。為了兼顧防疫與運動安全,提供在戶外佩戴口罩運動的5個重點:

1、選擇透氣口罩:夏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臉部水蒸氣與汗水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建議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口罩,出門前多帶一個口罩備用,若口罩濕掉需要適時的更換。

2、調整運動強度:以低強度活動開始,或比平常更低的強度進行運動,再視個人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避免超出個人的負荷。

3、注意個人症狀:若出現暈眩、頭暈和呼吸急促症狀,建議應停止運動;若症狀持續未消失,應休息並取下口罩。

4、評估身體狀況:若有肺部相關疾病,應事先諮詢專業醫師的運動建議。

5、避免熱傷害選擇透氣排汗衣物並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太陽直曬時間,每小時補充24杯水(1240c.c.)

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確保身心健康無虞

國民健康署呼籲,從事各項運動或身體活動時必須符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在非特定人場所,室外的社交距離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因此,在國內疫情警戒降級時,應在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原則下,依疫情指揮中心規範適時配戴口罩從事運動健身,以達到運動促進健康之目標。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國際乳癌治療新共識 廣用生物相似性藥為新輔助或輔助治療

醫院其實更安全? 疫情中台中榮總醫病兼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8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黃軍瑋報導)中醫有一種薰臍療法,對許多疾病、症狀,都能發揮改善效果,但這種療法容易燙傷、造成空氣汙染。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特別改良傳統薰臍療法,大幅減少燙傷、空氣汙染問題。改良版薰臍療法是將中藥材放在草藥包,中醫師將草藥包、暖暖包放在患者肚臍上,用遠紅外線治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即使過了炎炎夏日,秋老虎一樣熱氣逼人,多數人整日窩在冷氣房或喝冰水消暑,也都可能造成氣管收縮,引發氣喘發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表示,氣喘患者普遍在冬天比較「乖」,熱天氣時則較大意。 夏天就咳 氣管發炎不治療 曾有一位病患反映自己每逢夏天都在感冒,反覆咳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中秋節快到了,很多民眾一想到中秋節就想到烤肉。吃烤肉時,千萬不要小看烤肉醬的醬料刷,醬料刷亂刷,烤肉醬就會成為細菌、食物中毒溫床!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建議,民眾使用醬料刷刷烤肉時,一定要等肉烤熟再刷上醬料,以免生肉細菌附著於醬料刷,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騎車真的要小心!一名二十多歲年輕男子因為車禍,竟然將尿道給撞斷了,雖然經由醫師將尿道接好,但是卻有可能發生尿道狹窄的問題,如果情況嚴重,還得要再次做切開手術,甚至得要做尿道重建。 骨盆腔骨折約有四分之一會傷及尿道 收治這名男子的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邵翊紘表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