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手腕痛不一定是媽媽手 隔間症候群最容易造成混淆

手腕痛不一定是媽媽手 隔間症候群最容易造成混淆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以為自己是因為得了「媽媽手」,直到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前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有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而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並不容易區分兩者差別。


丁睿宇說明,隔間症候群又稱作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1與第2隔間,此疾病被認為是第1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2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疼痛位置與媽媽手相近,而媽媽手就是上述第1隔間的2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


隔間症候群常常發生在需要重複讓手腕彎曲或伸直的人身上。如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較容易發生。發生率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發生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將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


丁睿宇指出,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以判斷是否為隔間症候群,其中1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可藉由此特點與媽媽手的症狀做區隔,另外,也可透過超音波檢查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


治療上多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會進一步以注射局部類固醇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無法定論何種方式最有效,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獲得逐步改善。倘若有手腕疼痛的症狀,在接受過保守性的治療後仍未好轉,可以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病因。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漏尿有苦難言 婦科醫師教妳擺脫「溼」控人生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雲林9月23日爆出一起虐童疑雲,2歲童上學渾身傷,單親媽媽與幼兒園互控虐待;新北市9月25日又傳出一名單親媽媽爆料一全美語幼兒園虐待5歲女兒,家長與機構亦有爭議,兩起兒虐疑雲目前皆由政府介入調查中,後續針對是否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情事進行釐清。家扶基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秋前夕全民瘋烤肉,該怎麼健康吃才能避免月圓人更圓呢?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覺佳欣營養師從食材選擇、烤肉醬用法及烹調方式帶你吃對就不會發胖!健康第一步從選擇食材開始 第二步選對醬覺佳欣營養師表示,健康第一步從選擇食材開始!選擇天然食物,避免加工食材如香腸、貢丸等食物,肉類優...

閱讀詳情 »

炎炎夏日來幾支沁涼的雪糕或冰涼的刨冰是再舒爽不過了,不過又聽說冰吃太多對女生不好 ,究竟該怎麼辦呢?別急,學會聰明吃這四種食物,讓你清涼整個夏天之外,還能順便擁有苗條好身材唷!   1.綠豆   在氣溫持續創新高的酷暑之下,綠豆湯是許多人的消暑首選,但是綠豆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功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秋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腹瀉疫情卻上升,飲食衛生別輕忽!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與親友烤肉、聚餐,注意飲食安全,避免生食生飲,應將生熟食分開處理,澈底烤熟或煮熟後再食用,並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一周腹瀉就診破10萬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