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提升動機訓練 讓孩子走出自閉症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1名4歲男孩,仍不懂得如何和人表達,甚至和大人說話都僅用兩個字字詞帶過,家長帶孩子就醫接受語言治療,但成效卻不彰,甚至一度求神問卜,直到進一步就醫檢查後,醫師才發現原來是自閉症所導致。

這名男孩屬於典型的自閉症特質,看診時還一度掙脫開爸爸的手,邊尖叫邊往外跑,不願意接受檢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兒童與青少年身心門診個案管理師王詩妤指出,其實只要讓孩子進行提升動機的訓練,就能讓他們主動和別人互動,遠離自閉症的陰霾。

王詩妤進一步說明,提升動機的訓練稱為應用行為分析,和一般訓練不同的是針對核心目標與教學方法,例如若要孩子能說出爸爸兩個字,就必須讓他注意到指導者說出爸爸的聲音,且模仿發音,並配合聲音和人物,經由一群人中找到爸爸,接著再透過適當表達,讓孩子能主動接觸學習;透過眼睛看著爸爸、牽爸爸的手等不同方式的行為,讓孩子漸漸學會主動看人,和人相處互動,可提升治療效果。

自閉症的治療,通常0至6歲為最佳治療期,王詩妤呼籲,尤其3歲前是最好的黃金治療期,包括生理發展、感官知覺、動作等,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任何發展遲緩的異狀,就應盡快就醫治療,透過專業人員的引導,將能有助於提升發展遲緩小孩的學習動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81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推動精神健康工作已成為現代急劇社會的重要課題。據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有高達3成以上的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佳,感到孤寂無助,並對未來不看好,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暨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所胡海國教授鼓勵,可以在鄰里中以三五好友方式,一起分享喜憂,減少社會孤寂。參與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媒體報導,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民眾1年平均就診15次,卻有3.5萬人,1年就醫超過90次。甚至有1名女性1年使用健保466次,花費47.6萬元,平均每1天就要到醫療院所1.3次。新冠疫情爆發後,就醫大減5百萬人次。 根據健保署分析資料,有3.5萬人在2019年就醫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澎湖報導】慢跑者、籃球員或網球選手時常使用,像是膠帶五顏六色的肌內效貼布,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其主要功能為預防或減緩運動傷害,在復建科、骨科或神經科,常見復健科醫師透過肌內效貼布,藉此改善患者的肩頸酸痛、落枕、腕隧道症侯群或抽筋、扭傷、拉傷等肌肉、筋膜組織的發炎問題,甚至有人因...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肝癌名列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的第4名,在男性10大癌症中,更是位居第2。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治療B肝、C肝上,均有不錯進展,預估未來脂肪肝可能改寫原本肝病3部曲,變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國泰健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舒淳說,脂肪肝為肝臟累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