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您應積極控制血壓 導管治療可解套!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您應積極控制血壓 導管治療可解套!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呼吸睡眠中止症患者,小心血壓也飆高!一名56歲台商,早晚要吃7顆降血壓藥,且頻繁來往兩岸,時常忘記吃藥,同時又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血壓更容易飆高,接受正壓呼吸器治療後,血壓仍難控制,更抱怨高劑量高血壓藥物副作用,全身疲倦、性功能降低,表示不想吃藥。醫師考量後,建議高血壓導管治療,血壓從160-180mmHg降至120-140mmHg,藥物一天只要吃3顆就好。

呼吸睡眠中止症 容易造成高血壓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您應積極控制血壓 導管治療可解套!

亞東紀念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造成續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之一,近年比例越來越高。不過隨年紀變大、變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高血壓可能同時報到,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又加劇高血壓。這類「一起來」的患者,高達65-90%屬於頑固型高血壓,血壓降不下來。

曾炳憲醫師進一步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血液低氧,二氧化碳增加,使交感神經變強,腎上腺素分泌變多,進而血壓升高,長期有中風、心衰竭等風險,如果兩者都不治療,風險會加重。

因此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應同時治療,醫師表示,主要是吃藥控制血壓,並配合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障礙,不過有些人交感神經太強,血壓還是降不下來。對此,目前還有高血壓導管治療,使血壓再降低。

高血壓導管 吃藥外更積極的降血壓治療
何謂高血壓導管,診治上述患者的亞東紀念醫院心導管室主任許榮城說明,腎動脈旁包覆許多腎交感神經,此處神經活化會激活全身交感神經,造成血管收縮,加劇高血壓,「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從周邊動脈用打針的方式置入導管,將導管伸入腎臟動脈,導管可傳遞能量使腎交感神經去活化,避免神經過度亢奮,達到血壓降低的效果。」

許榮城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是一種局部麻醉的微創手術,傷口僅約0.2公分,療程約1-2小時,術後隔天就可出院,手術安全性也受研究證實。

血壓每下降10 mmHg 減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您應積極控制血壓 導管治療可解套!

根據今年美國心臟醫學會最新發表臨床研究,輕中度的高血壓患者,在都沒有吃血壓藥情況下,經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與對照組相比,降幅約9.2mmHg,24小時平均血壓約降4.7mmHg,等同一顆血壓藥的效果。而先前研究也發現,頑固型高血壓患者降壓效果很好,降幅達20-30mmHg

許榮城醫師強調,輕微患者雖然數字不多,不過根據研究,血壓下降10mmHg,可減少20%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其實達臨床顯著。總體而言,嚴重病人可能還是要吃藥,但可減少藥量,降低藥物副作用風險,若是輕微患者,則有可能不用吃藥。

曾炳憲醫師補充,研究更發現,有些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血壓變化大,甚至晚上睡覺時都降不下來 (正常應比白天低10%),血管負擔大,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反應相對明顯,晚上血壓會降低。

睡眠呼吸中止症血壓難降 高血壓導管可解套

高血壓導管適合哪些病人?許榮城醫師提到,根據台灣醫界共識:(1)頑固型高血壓,吃三種藥物還降不下來;(2)高血壓已造成器官受損;(3)遵醫囑性很差的病人;(4)續發性高血壓,疾病引發的高血壓,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已正壓呼吸氣治療,藥物又控制不佳。

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高血壓 醫籲要一起治療

許榮城和曾炳憲兩位醫師呼籲,如果有睡眠不足、疲憊感、夢多、鼾聲大,建議至醫院檢查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配合治療,若合併高血壓,應服藥控制,若控制不佳,也可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減少心血管事件風險。

【延伸閱讀】

血壓難控!美最新研究: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助達標 適用5類患者

高血壓起伏不定好危險!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助24小時穩定控壓

高血壓減壓控制 一根導管就可搞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7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別小看三酸甘油酯超標問題!三酸甘油酯長期超標,不僅是引起高血脂上身的關鍵,更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關鍵元凶;且研究更顯示,三酸甘油酯嚴重超標者,其死亡風險將較常人增加68%。因此,民眾若發現自身有三酸甘油酯超標問題,應積極矯正不當的飲食習慣,加以改善才是。 輕忽三酸甘油酯超標?小心嚴重者,死亡...

閱讀詳情 »

一名27歲年輕上班族女性,因長時間低頭做事、打電腦,導致頸椎嚴重退化,一度出現身體偏癱,以為是中風,求醫後發現,竟是椎間盤破裂、突出後壓迫到脊髓,開刀移除破裂的軟骨,並裝置人工椎間盤,症狀才獲得改善,且術後恢復相當快,短時間內即展開正常生活。 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生活習慣改變,在醫院臨床門診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對抗肥胖! 生活技能融入健康體位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確保兒童健康成長和發育是所有社會關注之主要議題,並公布2016年全球超過3.4億的5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是過重或肥胖。肥胖是可以預防的,然而生活環境充滿誘惑,像是含糖飲料、高油高鹽的食物,需透過家長、學校、學生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隱形殺手「攝護腺癌」 無明顯症狀易輕忽「我印象深刻的攝護腺癌骨轉移患者有兩種:有些人幾乎全身都轉移,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另外一種病人,則是病情發展到後期,痠痛鑽進骨頭深處,就算用上各種止痛藥、甚至嗎啡都壓不下來。」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忠信說,將攝護腺癌比喻為「隱形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