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黃疸要小心 恐因溶血性貧血引起

新生兒黃疸要小心 恐因溶血性貧血引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小寶是足月寶寶,母奶吸食很順利,但皮膚越來越黃,活力也較剛出生時差。出生第2天,醫生診斷小寶為高黃疸,黃疸值直逼換血標準。醫師問診時發現小寶父親是蠶豆症患者,母親則是不確定自身狀況,寶寶抽血檢測亦發現有貧血的狀況,經進一步分析,確診為溶血性貧血合併高黃疸,經照光處置及補充輸液後,小寶恢復健康。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台大新竹分院小兒部李孟如醫師表示,新生兒黃疸在台灣地區是極為常見的症狀,大多數無症狀,單純皮膚偏黃。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所謂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在出生後第三天後,第五~七天大時達到高峰,且最高黃疸值未達照光標準。而病理性黃疸則大多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且黃疸指標大於15。典型的黃疸症狀會從頭開始,一路黃到腳底。若發現寶寶軀幹及下肢都很黃,需盡快就醫接受處置。引起黃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紅血球破壞增加導致溶血性貧血及膽紅素製造過多。

紅血球被破壞原因有三

李孟如醫師指出,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是紅血球被破壞引起,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平均是70~90天,較成人的120天短。紅血球被破壞的原因主要,分成(1)與免疫相關:源自於與媽媽的ABO血型不合導致寶寶的血球被破壞、或是母親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媽媽的抗體通過胎盤攻擊寶寶所引起;(2)寶寶先天的紅血球缺損:包括較常見的酵素異常狀況(如蠶豆症)、海洋性貧血及較少見的紅血球細胞膜異常;(3)感染時引發紅血球破壞增加。

結果未明前避免接觸禁忌物

李孟如醫師提醒,爸媽蠶豆症引發新生兒溶血性貧血伴隨的黃疸通常較嚴重。新生兒於出生後48~72小時皆會進行新生兒篩檢,一般約2~4週後會有報告,在報告未明前,不確定寶寶是否有蠶豆症時,應先避免接觸相關禁忌物品,如紫藥水及樟腦丸(奈丸)。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呈現高黃疸期間進行蠶豆症數值的相關檢驗,可能會有偽陰性的情況。此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在高黃疸狀況緩解後,再追蹤蠶豆症數值會較準確。

有任何異狀應儘快就醫

新生兒無法明確表達不適,且臨床症狀變化快速,李孟如醫師呼籲爸媽若有發現任何異狀,宜儘快就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4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2020已接近尾聲,而今年初起大肆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未消退,雖然國內疫情看似趨緩,但國外疫情仍然嚴峻,截至11月下旬已有超過5800萬人感染、並造成138 萬人死亡。為防堵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嚴守國門,而因隨著疫情而來的是許多人的工作模式、社交方式、飲食習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漸涼,手腳冰冷、寒性體質族群要開始迎接冬天的挑戰,來杯熱拿鐵、熱奶茶暖暖身子是寒冬最療癒的事!但是,你可以有更健康的選擇,薄荷枇杷膏茶、生薑檸檬水、潤膚四物湯,三杯簡單療癒系飲品,自己DIY就能讓整個冬天溫暖又健康!感冒鼻涕、痰多 自製飲品幫助廢體內物排出秋轉冬,氣...

閱讀詳情 »

鈣質為成長茁壯必須營養素之一,許多家長只知道鈣質能幫助成長與骨骼健康,但其實鈣質與孩童許多生長都有十足關係。然而,鈣質缺乏問題是台灣所有營養素中最嚴重的,但卻不是最難滿足的! 除了鈣質以外,蛋白質和維生素也是孩童生長重點,這次就讓好食課營養師解析這些營養素的重要性,讓爸媽們了解如何幫助小孩攝取足夠...

閱讀詳情 »

  可能因為最近氣溫降低,感覺全身筋骨僵硬,受過傷的右肩肌肉變得更緊,反手拉拉鍊時動作也受限了,就有想做徒手調理的念頭。搜尋台北整復推拿推薦時,發現北投復興崗捷運站對面的長青整復所評價還不錯,長青整復所有提供融合解剖學知識應用的整復推拿、鬆筋按摩、足底按摩及拔罐刮痧等民俗調理,裡面的師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