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日日補D計畫!90%的現代人嚴重缺乏,找回被低估的營養素抗癌護健康

日日補D計畫!90 的現代人嚴重缺乏,找回被低估的營養素抗癌護健康

維他命D不只是維他命

很多人會問我,一位外科醫師,為什麼要特別談論維他命D 呢?我想說的是,因為我研究維他命D已經十年了,我了解它,而很多人都錯怪它了⋯,所以我想要導正大家對維他命D的錯誤觀念。

維他命D(也稱為維生素D)大家都耳熟能詳,一聽到它都會先想到具有保骨本的用途,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小朋友如果要長高,就要多補充維他命D 和鈣。

不過,要和大家鄭重澄清一個觀念,維他命D不是「單純的」維生素,它是一種「功能類似」荷爾蒙的東西,但也不是荷爾蒙。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要先從維生素的定義說起。

維生素的命名是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而來,最早發現是A、B、C ⋯⋯以此類推,D是第四個被發現的。當初在定義維生素的時候,是指「維生素是一種少量的營養素,在體內負責催化一些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定要透過外在途徑來補充」。但就我們現在對維他命D的了解,它主要是經由陽光照射皮膚後而由人體自行產生(既然人體可以產生,當然就不符合維他命的定義了),而且它的功能非常多,且和荷爾蒙較為相似,顧骨頭只是其中極小一部分,維他命D幾乎可以作用在人體的每一個器官。

體內維他命D含量和癌症可能有關!

近十幾年來,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維他命D跟癌症的研究日新月異,我們發現有很多癌症的發生率跟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成反比,意思就是說當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越低時,某些癌症的發生率就會特別的高,而且在罹患癌症的族群裡,若患者的維他命D濃度愈低,預後也會比較差,特別是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最明顯,現在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也支持這個理論了。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維他命D可以影響很多致癌基因的表現,所以很多維他命D濃度特別低的人,他們身上細胞的致癌基因有可能會表現比較強,理所當然得到癌症的機會會比較高。那如果讓維他命D濃度變得超高就完全可以預防癌症呢?這個目前為止是不清楚的。我們目前看到的是維他命D濃度最低的那一群人,得到某些癌症的機率是比較高的。

所以結論是,不要讓自己體內維他命D太低,因為太低罹患癌症的機率就會變高。

補鈣還不夠,還要有維他命D才能顧骨本

這幾年在門診有很多病患前來測量骨質密度時,一看到報告都嚇一跳,因為這才發現自己竟有骨質疏鬆。大多數的人都會懷疑的問我,他已經補充鈣片很多年了,怎麼還會骨鬆呢?

我的一位患者,鈣片吃了十年,有一天因跌倒骨折來醫院開刀,開完刀測量骨質密度時,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他實在忍不住好奇的問我:「為什麼我鈣片吃了這麼多,還會有骨質疏鬆,太離譜了吧!我是買到假貨哦?」我和他說,這一點也不用意外喔,因為你的維他命D不夠啊。

在我還沒有提出「大部分的現代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這個觀念之前,請問有誰聽過要補充維他命D嗎?據我所知,一般人幾乎都不會特別補充維他命D,大家都只知道要吃鈣片來預防骨質疏鬆,可是卻不知道如果沒有維他命D、光吃鈣的話,就是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也就是從嘴巴吃進來,就直接從大便排出去了,若只吃鈣,但身體不會吸收,能有什麼作用呢?是沒有用的。

日日補D計畫!90 的現代人嚴重缺乏,找回被低估的營養素抗癌護健康

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江坤俊醫師的日日補D計畫,幫你找回身體不足的維他命D、抗癌護健康
【本文由采實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知道骨質快速流失從什麼時候開始嗎?答案是「35歲」!在這個還在努力衝刺事業的時候,是最容易開始忽略保養的時候,總以為身體還行,自己還年輕,這時候若不注意,真的只是加速消耗。所以,想要定存續優「骨」,可得要趁早!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而且肝腎同元,筋骨問題離不開肝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近來開放美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的議題廣受全民關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不斷強調,將加強標示稽查,同時開設示範區,讓全台業者能夠仿效,9月7日(周一)陳時中首站計畫到台北市迪化街,觀察零售店面標示狀況;另外,距離明年1月1日開放時間僅120天,面對全台各地吃緊稽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衛福部食藥署8月31日宣布,高端疫苗開發的COVID-19候選疫苗,有條件核准1期臨床試驗計畫,這也代表國光、聯亞生技、高端等國內3家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廠商,均已通過審查,進入1期臨床試驗。 國光搶先人體試驗 預計2021年初量產疫苗 目前國光、聯亞生技、高端等3家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各學校紛紛開學,除了要戴口罩預防新冠肺炎外,更要勤洗手預防腸病毒。疾病管制署表示,雖然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低點,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或隨著學童帶感染家中其他幼童,提醒民眾應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潔。若經醫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