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易喘、疲累、水腫… 超過1成新冠患者陷「心」病死亡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有「心」病更要格外注意!國內醫師提醒,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致死,根據美國最新數據就顯示,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在合併症中占比最高。

根據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已高居第二位,且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還增加3%。

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1,而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國人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多半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風險更甚。

為提升台灣民眾對心臟相關疾病的認知,衛福部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目標,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將展開長達5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形容,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一樣,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俗稱「心臟無力」的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不過,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就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無法早期警覺,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一旦被診斷出心臟衰竭,侯嘉殷表示,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所幸,目前心臟衰竭治療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心臟基金會提醒,罹患新冠肺炎除了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還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並可能通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強調,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而心臟相關疾病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照片來源:心臟基金會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家人入住住宿式服務機構「補助」別漏領! 10月開放申請最高6萬

日本冒全球首例「不寧肛門症候群」 染疫害得?羅一鈞解答原因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灣今天本土確診321例,另有400例校正回歸確診,其中台北市佔269例,確診案例最多的仍屬萬華區,市長柯文哲表示,不管是快篩或陽性的確診者,症狀不明顯且沒有高風險因素,一律送往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柯文哲坦言,對於每天新增百例以上的案例,現在不論是透過PCR還是快篩檢驗出陽性的確診者,只要不是具有高風...

閱讀詳情 »

全台疫情升溫,台北市今確診加上校正回歸共269例。北市快篩站陽性率一開始從10%往下降,但昨天又回到7%,柯文哲表示,快篩主要是顯現1、2週前的感染狀況,北市從上週開始自主封城的效果,大概要到下週才看得出來。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新增確診321例,另外有校正回歸400例,柯文哲下午北市疫情記者會說明,台...

閱讀詳情 »

國內今天新增321例本土個案,另400例本土個案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引發各界議論。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在臉書發起「小編:請造句 校正回歸」活動,沒想到網友留言一面倒,反酸韓國瑜「89萬票選一個市長,兩年後用94萬票罷免,這就是發財市民們最標準的『校正回歸』啊」。國內本土確診今天新增321例,分布以新北市3...

閱讀詳情 »

全台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今公布確診人數321人,另有400人例校正回歸,今天「校正回歸」一詞曝光,馬上引來外界好奇。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表示,採檢完到確診一般都會有2天的時間差,但最近檢體量爆增,時間差就會超多2天才會出現校正回歸的情況。今天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確診個案321例,另有4...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