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晚期大腸癌最怕副作用 治療武器多幫助突破關卡!

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的排便異常,竟然大腸直腸癌也中鏢!雖然隨著腸癌篩檢普及率的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其中超過4成以上屬於晚期患者。晚期腸癌患者治療最怕「副作用」會卡關,透過新型口服化療藥,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晚期大腸癌最怕副作用 治療武器多幫助突破關卡!

由左至右,分別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冠德。

腸癌時鐘每天奪16條人命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相當於每天有16人因腸癌失去生命。

1名林先生,退休後養成每年健檢的習慣,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的排便異常情況,卻在101年初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沒想到105年癌細胞復發且擴散至肝臟,接受針劑化療卻釀成2度腹部大出血,前後住院將近2個月。後來林先生與醫師溝通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病痛終於獲得改善,也能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偶爾外出喝咖啡放鬆一下心情。

逾4成腸癌患者發現已是晚期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表示,自從2004年台灣推動癌篩政策之後,大腸直腸癌十年後發生率開始下降,篩檢雖然助 0 期發生比例提升,但仍逾4成患者發現已是晚期。呼籲即使是晚期大腸癌,也不要放棄治療。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仍應積極治療,接受越多線治療,有機會延長越久生命。

晚期大腸癌最怕副作用 治療武器多幫助突破關卡!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自從2004年台灣推動癌篩政策之後,大腸直腸癌十年後發生率開始下降,篩檢雖然助 0 期發生比例提升,但仍逾4成患者發現已是晚期。

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

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且多有健保給付,即使患者因前線治療出現易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相關副作用,例如:體力虛弱、皮疹和手足症候群等,也不要輕言放棄,即使是後線治療,也有副作用較低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可供選擇,能幫助癌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活得更久,並擁有尊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強調:「對於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的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的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就搖頭拒絕。但,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經醫師評估和建議後,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至9成。

新型口服化療藥助晚期癌友保有生活品質的延命

新型口服化療有機會達成後線治療目標,對於醫師來說多一項武器,患者則多一個選擇,幫助晚期癌友保有生活品質的延命!新型口服化療藥較少發生會影響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的嚴重副作用,患者也會因不用住院打針,伴隨腫瘤長大而出現的疼痛、呼吸喘或腸阻塞等不適症狀得以緩解,雖然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進而延長生命。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3/7268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多發生在40至60歲年齡層,且女性又高於男性,通常會出現關節囊沾黏等現象,且進而造成肩關節活動度受侷限,症狀出現的時間不定,有時候恐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臨床上,曾有患者出現頻繁的肩部疼痛的現象,但不以為意,才導致症狀加劇;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實在親不下去!一名女大學生至牙科診間就醫,抱怨男友年嫌她嘴巴太臭,味道很重,不想跟她有親密行為。牙科醫師檢查發現,女大學生口中牙齒幾乎都長出厚厚一層牙結石,外觀就像小小鐘乳石,已經罹患了牙周病,當然會出現異味。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首席副秘書長、牙醫師溫斯勇表示,該名女大學生...

閱讀詳情 »

你選擇了一位的伴侶,打算與他長相廝守共度一生,這也會深深影響你未來的健康水平。的確,大量研究報導表示,一份長久的親密關係,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也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而朝夕相處的愛侶,對你影響之深遠勝於父母、朋友、醫生、保健專家,或者任何一份健康媒體。 生活習慣上我們也會物以類聚 大量研究顯示,...

閱讀詳情 »

試穿鞋子的常識小祕訣 試穿鞋子時,兩隻鞋子都要把鞋帶綁好。 鞋子穿起來應該要很舒服,雙腳的任何部位都不應該有不適。 用手摸摸鞋面內部的縫合處,是否有任何粗糙的地方。 鞋內要預留空間,因為雙腳需呼吸,也會腫脹。 腳趾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所以鞋頭的高度和長度不可以太短,最突出的趾尖到鞋子前端內部的距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