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智能科技近人心 羅東博愛醫院推動智能化腦中風復健照護

智能科技近人心 羅東博愛醫院推動智能化腦中風復健照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羅東博愛醫院在今年4月成立了全台首創也是唯一多元介入神經復健中心,引領東台灣地區於神經復健領域之革新,並在12月2日至5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M502)以「在山之東相遇,重新連接你和你的生活」為題,從病人需求為核心出發,推動智能化腦中風復健照護,參與今年度台灣醫療科技展盛典。而為鼓勵民眾認識更認識智慧醫療,參展期間只要至羅東博愛醫院展場完成體驗,就有機會將來自日本的拍手公仔PachiPachiCLAPPY帶回家,現場也有提供健康小檢測!

鞍馬王子李智凱爸爸中風偏癱 智能復健整合

本次參展特別以影像紀錄3名病人透過智能科技復健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鞍馬王子李智凱爸爸的復健故事,當智凱在東京奧運場上為奪牌戮力奮戰的同時,智凱爸爸正為了因中風而偏癱的肢體努力復健。透過全方位智能復健整合方案,智凱爸爸與我們分享未來想完成與太太一起環島的心願。

臨床上, 腦中風發生後,大約有近九成的病人會出現半側偏癱的情況,整體來說約95%的中風病人會在發生後11週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在所謂的黃金復健期3個月,病人可藉由大量的復健訓練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與學習。智能復健機器人對於腦中風、腦損傷、脊髓損傷患者幫助相當顯著,與基礎復健互相搭配,可提升復健效率達十倍之多。機器人復健的優勢在於可直接讓患肢進行主、被動輔助訓練,較傳統復健更有效率,透過重覆動作練習,進行大腦與脊髓神經重塑,藉此喚回動作的記憶。

機器人復健設備 提供完整照護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鄧復旦副院長,是國內早期投身復健醫學的先驅之一,也是羅東博愛醫院智能復健中心成立的重要推手,曾任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國際神經復健醫學會會長,行醫超過30年。鄧副院長表示:「羅東博愛醫院引進全台灣最齊全的機器人復健設備,希望提供病人從急性期、復健期到居家生活都能受到完整照護。除了在醫院完成復健外,回到家後如何讓病人保有生活品質,更是重要。」

舉例來說,很多病人經由復健,手臂都能屈曲、伸張到一定程度,但是往往因手部無力,無法達成更細部的動作。但這些動作,卻是病人維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依靠,這時候可以利用具功能性動作的外骨骼功能手,輔助病人手指進行捏、抓的動作,讓病人可以輕鬆的拿杯子喝水、使用叉子或湯匙自行用餐、翻書或使用手機等,不再需要依靠他人協助,提升生活獨立性,進而提升個案的自信與自尊。

【延伸閱讀】

青少年第二劑BNT打不打? 李秉穎:間隔12週降心肌炎風險

試管難避免早產? 「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四階段自我評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慶寶寶減少!今年國慶日「20201010」數字「特別」,但許多醫療院所的「國慶寶寶」掛零。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肯定時代變遷,年輕夫妻不再迷信特別的出生時辰,他建議,具備自然產條件的孕婦,還是依婦產科醫師專業評估,優先選擇自然分娩,對媽媽跟孩子好處更多。國慶寶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全球都在搶新冠疫苗,台灣東洋12日下午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的代理權,東洋總經理施俊良說,「BNT可能成為全球第1個上市的疫苗」,東洋爭取到訂購最多3,000萬劑疫苗,可供1,500萬人施打,預計明年第1季可望到貨1,000萬劑,供500萬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工作上的壓力常讓人喘不過氣,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1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舒壓。 如果時常有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等症狀,你很可能過勞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平時有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嗎?運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親子一起運動還能提升彼此的心韌性,讓身心更健康。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調查指出:與父母一起運動的孩子,情緒穩定度較高,在董氏基金會2013年的調查也顯示,父母每周與孩子運動的次數越多,父母越不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