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有效降低家暴發生機率 從施暴者心理下手

有效降低家暴發生機率 從施暴者心理下手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家庭暴力事件近來隨著媒體聚焦,再度被放上檯面討論,但其實一直以來此問題都困擾著許多人,且往往是持續、循環地發生,不但不會自動停止,更有可能日漸嚴重。為了避免雙方關係與問題隨時間的拉長而持續惡化,若能在出現徵兆但未發生家暴事件前積極面對和處理,才有能從源頭改善情況的機會,而學習親密關係,是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該面對的課題。

了解家庭暴力 施暴者、受暴者心靈都該被關心

構成家暴的原因很多,可以分為個人因素與外在因素,但不是每個擁有這種遭遇的人都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通常暴力行為是在成長過程中習得,在情況超過掌控或遭遇挫折時,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保持心理平衡,通過侵犯、攻擊行為來發洩內心的牴觸、焦慮等情緒,因此家庭暴力的本質實則是「控制與權力」。

當暴力行為發生時,除了關心受害者的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施暴者的心靈創傷也需要關心。因為,不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身心的創傷皆難以想像。此外,若雙方仍想要讓這份關係能夠持續下去,調整雙方相處模式則是必然。

緊張期介入較易成功 「這四點」協助減少暴力行為 

美國學者沃克(Walker,1979)提出的暴力循環三階段:緊張期、爆炸期 (嚴重暴力事件)、蜜月期 (平靜、道歉),能讓人更加了解雙方在關係中的互動樣貌。雖然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難以衡量,但是有證據顯示在緊張期就介入的話,比較容易成功地終止暴力循環。

找對時期之後如何介入?第一時間避免批評與責怪施暴者,以下幾點可協助開啟與施暴者之間有意義的溝通:

(1)給予傾聽與同理: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建立一個安全宣洩情緒的空間,讓施暴者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亦可以減少施暴者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和情緒,以防其持續用慣性暴力行為尋求解決。

(2)協助釐清他們自己的情緒:施暴者不論是因為原生家庭影響或是個性特質等,往往不懂得如何溝通,以至於最後用不理想的方式處理問題。如果能引導他們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則能引發他們反思。

(3)建立離場機制:協助施暴者學習情緒控管,建立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冷靜且不傷害任何人的安全區域中冷靜。

(4)接受專業的協助:若前面三項都較難達成,則可以和施暴者討論接受由專業人員提供協助。

「CSI」行動策略 無改善可能立即尋求協助

越早發現雙方關係上的衝突問題,越能及早預防暴力行為產生並及早治療。心理師從臨床研究與實務工作發現,當施暴者願意承認使用暴力是不對的行為,願意自我負責,並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學習新的替代(非暴力)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施暴者是可以改變的。

內政部家暴及性侵防治委員會與現代婦女基金會也提出「CSI」行動策略,幫助自己和對方找出可能出現暴力的警訊,並作出適當回應。

(1)Consult:尋求「商談」與協助。兩人試著與家人朋友或者專業人員談論暴力問題、尋求專業解決之道,才是改變的開始。

(2)Safety:「安全」才是上策。面對暴力警訊,審慎思考自己的安全問題為優先考量。

(3)Implement:要求對方「履行」改善的行動策略。雙方進行溝通,注意施暴者是否真心承認暴力行為的失當、進行相關協談諮商、願意接受情緒及憤怒管理等改善課程。

但是,受暴者方面或其親友若經判斷,對方沒有改善的意願和可能、即將或是已經危及到他人人身安全等等,上述內容就可以跳過,請立即撥打113、110尋求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請專業人員或警察機關介入,以確保自身安全並制止對方不當行為。

原文網址:諮商心理師邱郁茹| 暴力行為的背後是控制與權力,為什麼離不開一段不快樂的關係?伴侶諮商另一半不願意同行,一個人也可以。

(文章授權提供/作家:Oops!!Wu)

【延伸閱讀】

家暴受害者從清醒到逃離 「這幾點」必須知道

發飆、抓狂後很後悔 四種引導避免暴力行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1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現今醫療技術不斷演進,許多新興技術能協助患者更有效治療疾病及精準手術。日前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以「3D 列印導引模型技術」進行頸椎後固定手術,先確認鋼釘位置,不僅加速手術流程,且更能安全避開神經與血管,降低手術危害。頸椎骨折保守治療狀況差 手術方能有效改善76 歲蔡女士...

閱讀詳情 »

  現在的人常常都作息不正常, 三餐老是在外且不定時, 喝咖啡又吃甜食,壓力大、應酬多, 很多人不到"真的年紀大"... 健康就亮起紅燈惹....!!! 統一藥品~「我的健康日記」「衛好健康」, 成份由植物萃取組成, 15分鐘即溶有感*,維持消化道機能又開胃, 這個小花兒超須要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維護身體健康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是很重要的方式,需要相當的自主管理能力且與個性相關;不過,有沒有想過跟星座也有關係呢?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分析近 3 年健檢資料,有趣的發現「天蠍座」民眾執行健檢的比率最高。定期健檢重要 能否確實執行依個人自主性現代人由於工...

閱讀詳情 »

乳癌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可能中鏢!乳癌持續蟬聯台灣女癌症性發生率第一名,然而不只有女性,男性也會罹患乳癌,但因為較為罕見,因此男性在察覺胸部有硬塊或不正常變化時,往往不以為意,直到出血或流膿才願意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女性的乳房,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發生乳癌後比較容易轉移,所以更需要早期診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