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杏鮑菇不吃素? 中研院找出食肉真菌捕獲線蟲機制

杏鮑菇不吃素? 中研院找出食肉真菌捕獲線蟲機制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蠔菇、杏鮑菇等側耳屬真菌,是相當常見的食用菇類,也稱為食肉真菌,科學家發現在貧瘠環境中,這些菇類的菌絲會麻痺並殺死線蟲以獲取養份,但是目前科學家對此快速麻痺的機制所知甚少。中研院研究員薛雁冰與研究團隊,找到食肉真菌捕捉線蟲的機制並發表論文,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登出。


薛雁冰研究團隊利用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來研究食用菇類麻痺線蟲的分子機制,團隊發現當線蟲碰到蠔菇的菌絲時,線蟲肌肉裡的鈣離子濃度會異常的飆高,使得肌肉過度收縮而麻痺癱瘓。


接著,研究團隊篩選隨機突變的線蟲,並找出具有真菌抵抗性突變株,發現真菌的毒素需要透過線蟲的感知神經纖毛,進入線蟲體內使其麻痺,當線蟲因突變而失去感知神經上的纖毛結構時,他們就對蠔菇毒素產生抗性,但是只要恢復1種感知神經元的纖毛結構,真菌便能再次麻痺突變線蟲。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此真菌毒素能造成神經與肌肉細胞快速的壞死,而造成線蟲細胞快速死亡的機制與現有的寄生蟲藥物如伊維菌素、涕滅威和左旋咪唑等截然不同,現在的抗寄生蟲藥物是影響寄生蟲的神經活性。


菇類的毒素則是能直接造成細胞死亡。因此在未來可望發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應用在農業上,或是開發出新藥物,以對抗感染人體及動物的寄生性線蟲。


另一方面,薛雁冰研究團隊也在台灣各地採集了許多土壤樣品來研究線蟲捕捉菌與線蟲的分布。研究發現,線蟲捕捉菌與線蟲普遍存在於野外的土壤中,超過3分之2的台灣土壤樣品,都可以同時分離到線蟲捕捉菌與線蟲。


實驗也發現,線蟲捕捉菌可以捕食多種線蟲,不同菌株間的線蟲捕捉能力差異非常大。有些對線蟲訊號較為敏感的菌株,能製造較多陷阱,且其產製陷阱的速度也較快,能在短時間內殺死線蟲。


因此,研究團隊將1株產孢、生長能力與製造陷阱能力均突出的線蟲捕捉菌進行基因體定序解碼,以期深入研究線蟲捕捉菌捕捉線蟲的分子機制,並進一步發現,線蟲捕捉菌需要G蛋白的訊息傳遞才會產生捕捉構造,證明了G蛋白在線蟲捕捉菌的捕食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研究不僅建立了新的模式菌株,並發展出多項有利的分子生物工具,將有助於後續了解線蟲捕捉菌捕捉線蟲的機制,以期在未來發展出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來防治危害農業的各種寄生性線蟲。


更多NOW健康報導
為免群聚減少外出 學童宅在家賴著3C近視凍未條
再生醫療製劑力拚立院本會期通過 加強捐贈者管理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達文西手術為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微創手術系統之一,超過2.4萬篇研究報告指出,運用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可降低手術失血量、術後併發症、縮短住院時間等。然而幾乎在各科別都可以運用,卻並非都有健保給付,民眾必須自費負擔。就有保險業者順勢推出達文西手術保單,民眾可視需求加購,若真的面臨到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如果有溼疹、汗皰疹、乾癬等皮膚疾病,通常需要花好一陣子來對抗,其中又以乾癬最為難纏,病患常常在擦了類固醇藥物或進行光照治療後,看似逐漸恢復,但只要一停止治療就會再度復發,不少人認為乾癬恐怕一輩子都好不了,中醫師鄭愛蓮則認為,乾癬確實不容易痊癒,但是擺脫乾癬並非不可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高雄報導】80歲的陳阿嬤(化名),本身患有慢性C型肝炎,因無症狀便未定期追蹤。數個月前,陳阿嬤腹部不適前往社區醫院檢查,不幸確診為肝癌晚期,爾後轉診至高醫附醫接受治療照護。 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發佈資料,台灣肝癌患者55%為B型肝炎患者,30%為C型肝炎慢性感染患者,5%為同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年近60歲的患者阿美(化名),先前來到婦產科門診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查前主述自己生過3胎,且曾因罹患子宮肌瘤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但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她的外陰部紅腫潰爛,一問之下,意外得知阿美長期患有尿失禁,平常只靠凱格爾運動及口服藥物治療,但都不見好轉。阿美原以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