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飽受尿失禁所苦 六旬婦術後如減齡10歲

長期飽受尿失禁所苦 六旬婦術後如減齡10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年近60歲的患者阿美(化名),先前來到婦產科門診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查前主述自己生過3胎,且曾因罹患子宮肌瘤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但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她的外陰部紅腫潰爛,一問之下,意外得知阿美長期患有尿失禁,平常只靠凱格爾運動及口服藥物治療,但都不見好轉。阿美原以為自己的後半輩子只能承受尿失禁之苦,幸好在醫師治療下,透過膀胱脫垂修復,以及陰道單切口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大幅改善症狀,更讓她重拾跑步及爬山的樂趣。

長期應力性尿失禁 6旬婦女身心俱疲

收治阿美的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醫師表示,尿失禁為婦女常見疾病,其中又屬應力性尿失禁盛行率最高,大多好發於產後停經婦女,因生產及老化會導致骨盆底的肌肉鬆弛,容易造成骨盆器官脫垂,進而引發尿失禁。鍾國騰醫師補充,阿美過去曾切除子宮,造成膀胱明顯脫垂,加上外陰部呈現長期慢性發炎,問診時曾詢問她是否會因咳嗽、跑步、打噴嚏或提重物而漏尿,結果不出所料,而後續檢查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

阿美無奈向醫師表示,之前曾參考網路建議常常做凱格爾運動,但尿失禁改善效果有限,也曾經求診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停藥後症狀又復發,醫師甚至告訴她這是老化正常現象,建議她少喝水並隨身攜帶尿失禁專用護墊,最後因身心不適導致長期睡不好覺,整個人變得消沈黯淡。

尿道中段吊帶手術 告別尿失禁人生

鍾國騰醫師說明,針對輕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式,透過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肉確實有改善效果,但有些患者無法持之以恆,或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較嚴重,單靠運動無法明顯改善。對於尿失禁症狀較嚴重者,或是平時需搬重物、喜好跑跳運動的患者,就建議利用人造纖維網帶植入婦女中段尿道下組織,透過網帶的纖維空隙與尿道旁組織產生鑲嵌作用,強化恥骨尿道韌帶,達到有效治療尿失禁的效果,讓患者重拾乾爽自在的人生。

尿失禁治療因人而異 醫籲積極面對勿輕忽

「我們不能輕忽尿失禁所帶來的危機,以免帶來患者身心健康的困擾。」鍾國騰醫師說,過去阿美以為自己老了就再也無法擺脫尿失禁,但如今透過手術治療,不只改善了病情,看著回診時神采奕奕的阿美,更彷彿年輕了十歲!鍾醫師提醒,治療尿失禁並不全然要開刀,需視患者的尿失禁種類、嚴重程度及生活型態等決定。最重要的是,患者若有尿失禁問題應及早就醫檢查,並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討論,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找回自信人生!

【延伸閱讀】

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改善肺癌高死亡率

用眼過度也會長蟲蟲? 防疫期眼瞼螨蟲患者增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1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唐氏症基金會附屬之愛樂發展中心日前假新北市勞工活動中心,為唐氏症者及心智障礙者舉辦第十二屆「愛樂盃歌唱大賽」;參賽者雖然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清楚分辨聲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唱出不同高低的旋律,因此唱歌時總是五音不全,但是卻能唱出最溫暖的畫面。愛樂盃歌唱大賽 發展中心設有卡拉...

閱讀詳情 »

【記者周蘭君報導】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高達14%,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高齡長輩。因此,如何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已是多數長輩重視的議題。 據研究指出,40歲之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3-8%,70歲後每10年流失量更高達15%。專業藥師林帛縉表示,要判斷肌力是否下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60歲吳小姐,長期受憂鬱困擾,且因焦慮伴隨頭疼,一晃眼就是20年,雖接受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卻依然情緒低落,直到透過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約兩周後,症狀獲改善;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指出,重覆經顱磁刺激是透過磁波,誘發微小電波來重覆刺激功能低下的腦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年失智人口成長快速,與失智相關之交通意外亦大幅增加。目前交通部已提出針對高齡駕駛駕照管理措施,但對失智者家庭而言,要失智者放棄駕駛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台灣失智症協會與澳洲臥龍崗大學攜手合作,希望藉由國際最新輔助工具「失智症與安全駕駛決策輔助手冊(DDDA)」,協助失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