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染新冠恐出現長期不適 盤點「常見身體症狀」

染新冠恐出現長期不適 盤點「常見身體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從2020年開始,短時間內迅速席捲全球。回顧國內,維持一年以上的防疫佳績,也終在2021年5月開始爆發疫情,至今確診者2萬1千餘人,853人死亡。2021年3月起,國內開始急起直追施打疫苗,至今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83.19%、第二劑77.62%、第三劑為46.63%,因全民加上醫護努力,藥物及治療方式的發現,讓我們得以從去年面對疫情及重症的恐慌中逐漸走出來。

染疫COVID-19後 恐出現長期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杜明晃指出,目前已有文獻顯示,即使非重症患者,在染疫後也會出現長期症狀。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定義,新冠患者大多在12週內完全康復,但若解除隔離後且自染疫起12週,仍持續存在症狀且無法以其他原因解釋,則稱之為Long COVID。

感染症狀不限於呼吸道 常見症狀有這些

如上述COVID-19感染症狀不限於呼吸道,因廣泛的全身性發炎及免疫反應,症狀多為非特異性,在單一專科有時不易引起注意,常見症狀有胸悶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另有極易倦怠,疼痛或肌肉痛,頭痛或周邊肢體麻木,掉髮或皮膚出疹。有些患者會出現「腦霧」,即無法專心,認知功能異常,暈眩等等,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醫療團隊整合 讓力量更強大

因染疫後患者潛在可能的需求,健保署規劃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至今全國已有超過90家醫院開辦。對於符合Long COVID有需求的民眾,給予一站式跨科別跨職類的評估與服務。在對此一百年罕見疫情後遺症的標準治療問世前,用團隊支援必能提供超越單一科別的服務,讓民眾不再獨自面對染疫後的辛苦,期盼早日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

【延伸閱讀】

南韓單日確診42萬、重症破千 專家:台灣「不會」步上後塵

BA.2成全球主流病毒株,怎麼防? 專家籲「追加劑」為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綜合報導】加油送水,這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一般瓶裝水包裝屬於塑膠材質中的第1類,雖未添加塑化劑,但不耐高溫,如果環境超過60度,就可能變質,不建議將瓶裝水放在車內。 塑化劑(可塑劑)是1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然而並非所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研華公司日前推出全球首款獲NVIDIA認證系統的醫療級AI人工智慧工作站USM-501,將為醫院手術設備、醫療診斷儀器及實驗室環境提供搭載邊緣人工智慧技術的平台,藉由高速資訊運算及分析能力,快速呈現清晰與精密的影像畫面,協助醫生精準判斷病灶並提升病患診療效率。 研華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0多歲的黃小姐,長期右耳有分泌物,經診所治療好了,但是一段時間又會復發,診所醫師告訴她右側耳膜有30%的破裂,建議到醫院手術修補。經由耳內視鏡補助下施行手術,不但暈眩問題解決,聽力也恢復正常。單純耳膜穿孔 症狀分急慢性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解釋,造成耳膜穿孔的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中風患者除了會有嘴歪眼斜、肢體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等症狀,也常有肩膀疼痛的困擾,像僵硬、攣縮、活動困難、手臂無力、麻或刺痛、肩關節明顯錯位等情況,因而導致減少活動,恐影響復健進度及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怡君物理治療師指出,主要負責發送信號的大腦因中風受損,使得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