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染疫後手掌發紫、手指發黑… 台灣7旬翁驚爆瀰漫性血栓險截肢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害他差點截肢!年約70歲的周先生,今年5月感染新冠肺炎,被送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沒想到右手掌卻開始泛白、發紫,3隻手指甚至出現泛黑壞疽,手掌、關節僵硬無力,研判是染疫導致右手臂動脈瀰漫性血栓,面臨截肢風險,所幸醫療團隊花了3周時間慢慢清除軟泥般的血栓,這才成功保住右手。光北醫附醫收治的重症病患中就有5人出現靜脈或動脈血栓。

新冠肺炎傷害遍及全身,根據統計,逾半數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後,包含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甚至是心理認知都可能出現後遺症。

以周先生為例,確診染疫之後,即因呼吸急促、越來越喘而到北醫附醫治療,重症的他因呼吸衰竭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免疫拮抗劑、類固醇等治療,呼吸狀況才逐漸改善,且雖已經事先給予預防性抗凝血藥物,但仍出現右手疼痛,指頭泛黑壞死等現象。

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黃群耀表示,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周先生右手上臂到前臂的血管內瀰漫著血栓,食指、中指、無名指等3根手指均出現壞疽。且不同於一般常見的血栓為局部部位,新冠肺炎導致周先生體內出現的是廣泛、持續性的血栓,若全身性溶栓可能導致大出血,治療上必須謹慎。

事實上,新冠肺炎不是只是肺部疾病,也是血管跟心臟的疾病;新冠病毒需結合ACE2受體,才能進到細胞內部,而心血管系統也有ACE2受體,病毒入侵引起發炎反應,血管內皮、凝血功能失調,包括動脈、靜脈都可能出現血栓,這也是新冠肺炎的併發症。

黃群耀指出,北醫附醫收治的重症病患中有4人出現靜脈血栓,1人出現動脈血栓,靜脈血栓會出現肢體腫脹、疼痛,而動脈血栓因影響血液供應器官,危迫性較大,若血栓嚴重堵塞血管造成肢體缺血壞死,病患將面臨截肢的風險。

北醫附醫防疫專責病房主任暨胸腔內科醫師周俊良提醒,相較SARS,新冠肺炎以輕症居多,後遺症卻造成更大的傷害。以肺部後遺症來說,肺泡細胞遭到破壞導致肺部纖維化,再加上免疫反應產生的血漿蛋白阻塞細支氣管,造成肺部擴張不全,很多重症病患的肺活量可能只剩下健康時的50%,造成呼吸困難。

全國至今有超過1萬6千名新冠確診者,9成以上解除隔離回到社區。根據臨床觀察和初步統計,超過半數的康復者出現一種以上的後遺症,部分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超過12周;部分後遺症無法透過藥物緩解,需要配合積極復健,並持續研發創新療法,才有機會改善。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林昀毅指出,國內本土新冠患者的後遺症,除了常見的疲倦易累、呼吸易喘、持續咳嗽之外,也常出現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胸悶胸痛、肺部纖維化、心肺功能下降、心悸、消化道症狀、肢體水腫、腎功能下降、嗅味覺異常、記憶力、專注力下降、腦霧、皮疹、掉髮等症狀。情緒心理方面,長時間的隔離與治療,甚至失去親人摯愛,病患也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失眠、悲愴反應等,更有約3成的重症病患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挑食害長不高! 長庚研究:台灣4成小小孩缺鋅、平均身高越來越矮

錯打BNT原液=幾倍針?引爆醫界數學論戰 莊人祥今認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的機能都在逐漸的衰退。中風是很容易發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專家指出,老年人多吃水果可以有效的預防中風。那麼老年人應該吃哪些水果有效預防呢?   1、柚子 柚子營養豐富,除了含有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B1、B2、C、P和鈣、磷、鎂、鈉等營養成分之外,還含有生理活物質...

閱讀詳情 »

「放血療法」在世界各地早期醫療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醫學的發展,這種治療方法已經很少被人提及,但在特別情況下,「放血療法」卻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出現下面這4種情況,可以用放血治療,關鍵時刻能夠救人一命。   ▼「放血療法」能夠在關鍵時刻救人性命。 (圖片翻攝自:bomb01 1....

閱讀詳情 »

翻拍tt下同 一般說拔罐後罐口覆蓋區內出現深紅、紫黒、青斑,觸之微痛者多為淤血熱毒;出現水腫、小水(血)泡、罐內較多水汽者多為濕邪水飲;皮色無明顯變化、發涼者多為虛寒病證。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論,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起水泡是因為體內的水濕不能及時排出,沉積在皮膚表面,所以一拔罐順著毛孔就出來了。 ...

閱讀詳情 »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鞋子好看,即使不合腳也會硬穿,但是這可能會穿出大問題!台東一名43歲的計程車司機傅先生,就是因為在9月初穿了不合腳的鞋子,在左腳腳底靠近小趾的地方磨出水泡,但因為他末梢血液循環不好,也感覺不到疼痛,最後引發傷口感染潰爛,緊接著兩根腳趾變黑,只好在台東手術切除兩根腳趾。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