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染疫怎麼吃好得快?5大飲食指引助康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染疫怎麼吃好得快?5大飲食指引助康復

新型疫情升溫,國內本周就暴增779名本土案例,營養師提醒,患者既使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病毒。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未來可能至集中檢疫所或在家隔離,在營養照顧上可以參考以下做法,將有助於身體康復,也有助於維持醫療量能不致崩潰。 

一、飲食攝取原則及注意事項
(1)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表示,此時期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多攝取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讓身體有足夠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體重x25-35大卡+200-250大卡(如60公斤成人平時每日的熱量攝取約1500-2000大卡,因熱量需求增加,需比平時提高200-250大卡/天);可選擇含2-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體重x1.2-1.5公克(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75-100公克);可攝取280-400公克的魚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

【高蛋白奶昔】
約600ml(每杯可提供200大卡熱量及12公克蛋白質)
全脂優格:3/4杯(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
全脂牛奶:1杯(若希望質地濃稠點可自行加量)
花生醬:1大匙
新鮮水果:如香蕉、芒果、莓類等(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水果增加風味)

(2)少量多餐
這個時期食欲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3小時進食一次,6餐/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 

(3)使用營養補充品
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分,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可選擇每瓶250-300ml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30公克蛋白質的飲品,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產品,以避免味覺疲乏。

二、液體補充原則及注意事項
(1)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隨時注意是否脫水
脫水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為避免脫水,此時期需增加液體攝取量。

每日液體攝取量:體重x40-45毫升(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至少2400-2700毫升的液體補充),最佳的補充液為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則為觀察尿液顏色(每3-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

(2)如何預防脫水
1.每小時都要補充,每15分鐘補充80-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喝一次。
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
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確保半夜醒來能夠補充。
4.若有嘔吐或腹瀉情形,除喝水外,也應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可以居家自製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鹽(1/2-3/4茶匙)+果汁(如蘋果/橘子/葡萄/蔓越莓)1杯+水(3.5杯)。

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
1.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嘗起來更佳。
2.若食物嘗起來有金屬味,建議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
3.避免過於甜膩的食物。
4.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
5.無味的食物中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

四、維持體重
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持續的液體、脂肪、肌肉量減少。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會影響下床、走路或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

五、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
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需提醒的是,若患者本身為慢性疾病者,營養需求則需依個別情況調整。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果膠是最常見用於果凍、果醬、冰淇淋等食品的增稠劑、乳化劑,但有一類果膠卻可能害家中的嬰幼兒「消化不好」,食藥署今(17)日發布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將果膠、關華豆膠、刺槐豆膠從食品原料移列以食品添加物管理,限制、限量都更嚴格,尤其是全面禁止嬰幼兒...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腦中風已經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且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而中風後復健,中、西醫一起來效果更好!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昌狄表示,研究指出,中風後若患者僅以西藥、或僅接受針灸治療的話,復發率減少比率都在5成左右,但若中西合併,就可一舉提高到6...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屬於海島型氣候的台灣,環境濕度居高不下,除了冬天寒流報到體感溫度更刺骨之外,過了春天開始悶熱的天氣,也會讓女性私密處的不適感逐漸增加,不少女性除了學習與反覆來襲的不適共處,還會透過不同的優酪乳、益生菌,希望讓難以啟齒的不舒服降到最低,才能好好面對工作及享受生活。 統...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家族遺傳險害人喪命!43歲的蕭先生從小就是第一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患者,全身上下,皮下、肌肉皆有大小不一的腫瘤,由於是良性疾病,生活、工作都不成問題,沒想到日前卻突然出現行動不便、雙手無力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甚至大小便失禁、無法站立,只能靠輪椅行動,就醫才發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