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黃軒醫師授權引用 Andrea整理
校園BNT疫苗接種,重症科醫師黃軒撰文,根據研究顯示,青少年有20%-50%的暈針機會;青年人有20%-30%的暈針機會。年齡越小,越害怕打針。12-24歳開始打疫苗,其暈針機會,也自然比大人高!
對此,醫師表示,打針後反應分為暈針與休克現象,前者為迷走神經反應,後者為過敏反應,嚴重的話可能致命。建議民眾接種疫苗後,停留30分鐘不要離開休息區,讓醫護人員觀察。
一、時間點:1.迷走神經反應 (暈針):發生的時間點,就是在你的針一打下去,患者當場就馬上暈針了!或者是注射後,患者休息,在5分鐘內就忽就暈倒!
2.過敏反應(休克):這個通常都在,疫苗接種後的5-30分鐘後發生!所以超過5-10分鐘後的休息,患者忽有症狀出現,這些都是所有醫療人員會非常注意的,因為這種休克,處理不當,會很快在現場死亡!
1.迷走神經反應 (暈針):打針當下,患者忽冷忽熱,隨即軟趴趴的倒下。
2.過敏反應(休克):黃軒醫師表示,他曾遇過患者,告訴他:即將死亡的感覺!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患者太緊張説的話,這時一定要當真的!只有當真,此類患者才能有效立即接受到緊急治療!
1.迷走神經反應(暈針):患者會告訴醫師,頭浮浮的,頭輕輕的,頭暈,嚴重的,或是會昏厥幾秒或幾分鐘,和過敏反應(休克)的不同就是,患者也許暫時失去意識,但醒來後一切反應,馬上都變好了!
2.過敏反應(休克):患者可能會快速進入昏迷狀態,意識不清,如果失去意識,被旁人叫醒或搖醒,反應比打針前更差,這是一種警訊!
四、呼吸系統:1.迷走神經反應(暈針):暈針引發的呼吸較沒有什麼變化,但如果伴有焦慮,患者的呼吸會呈現過度換氣狀態,這時候血氧濃度是大部分是正常的。
五、心血管系統:1.迷走神經反應(暈針):變化多端,昏厥倒地時,可能也會有暫時性的低血壓,心跳變慢,等患者一淸醒,這些跡象立即恢復正常。
2.過敏反應(休克):這種患者得小心,因為這是立即變化的重症醫療,即使這些人意識好像恢復了,但持續呈現低血壓,心跳加快。
六、皮膚系統:1.迷走神經反應(暈針):患者打針後,會快速出現臉色蒼白、冒冷汗、皮膚濕黏或冰冷。
2.過敏反應(休克):患者呈現的反應是皮膚上的蕁痲疹會癢、且又潮紅、眼臉水腫,這些變化都和暈針的表現不同。【推薦閱讀:打新冠(COVID-19)疫苗前可吃普拿疼(乙醯胺酚)嗎?打完疫苗何時吃止痛藥?】
處理方式:1.迷走神經反應(暈針):主要是避免患者倒下,造成身體外傷,建議在休息區,採取坐姿或平躺,旁人輔以安撫情緒,一直到意識恢復。
2.過敏反應(休克):基本的救命術,先評估患者意識,維持呼吸道暢通,趕緊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醫護人員給患者急救藥物腎上腺素0.3-0.5毫克(1:1000),若未改善,可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表示,迷走神經反應(暈針)者,可以再接受同樣疫苗的第2劑,但過敏反應(休克)者不可以!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
相關推薦
24小時全天候健康守護最愛的「她」
【智慧生活】 現在疫情慌慌 戴上現在流行的迷你item 開啟防護罩 →http://www.twdreamlife.com/?p=22250 24小時監測不停歇 掌握多項生理數據 防疫有效率 ★想看更多精彩報導 夢想誌官網 夢想誌FB 夢想誌Yout...
閱讀詳情 »磐石艦「抗體」結果難出爐?3實驗室還要比對 陳時中:不瞎子摸象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敦睦艦隊磐石艦官兵、學生爆發群聚感染,迄今發病確診者不斷,今(24)日最新確診人數來到30人了!外傳磐石艦全員抗體檢測結果陽性者有30人,恐早已多波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例行疫情記者會上強調「從沒提過這數字」不知消息何來,...
閱讀詳情 »台灣重症現況曝光!插呼吸器10例中3靠葉克膜搶救 復原者比國外多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呼吸器搶救性命,反更致命嗎?美國紐約傳出分析當地最大醫院體系2600多人治療紀錄發現,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死亡率竟將近9成,遠高於整體死亡率,引發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今(24)日釋疑,強調會用到呼吸器...
閱讀詳情 »【有影】DSD數位微笑設計是什麼?牙醫師幫您打造零死角笑容
▲左邊是模擬前,右邊是模擬後,此時都還尚未修磨到自己的牙齒。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重整一口整齊又美觀的牙齒,已經不再是一屁股坐上診療椅就能搞定的事了,拜數位科技所賜,為了找出最適合每一個人的獨特微笑曲線,專業牙醫師現在還得身兼數職,扮演起攝影師,透過診所內建的美學攝影室為患者進行拍照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