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機械型背痛?發炎型背痛? 背痛有兩種!休息好不了恐是大病上身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久坐姿勢不良,運動、搬重物不慎,背痛是成年人常見的症狀,但你知道其實背痛也有不同種類嗎?國內醫師就提醒,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後者甚至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警訊,分辨的關鍵就在於,休息之後疼痛或僵硬感會不會逐漸恢復。

26歲的小如(化名)就是一例,4年前開始,常常下背痛發作,早上一起床就覺得背部異常疼痛,剛開始以為是搬重物不小心扭到了,吃了止痛藥有改善,便不以為意,沒想到半年前脖子開始「卡卡」,頸椎也越來越僵硬,甚至無法轉頭回應別人叫她,動作像個機器人一樣,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在台灣,盛行率約為0.1到0.4%,推估全台約有5、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到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3倍。

一樣是背痛,卻可能有不一樣的後果。黃奕帆指出,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其中「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越休息會越痛。

醫師警告,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黃奕帆說,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目前較新的臨床診斷方式會透過抽血檢查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詢問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

黃奕帆強調,「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說,一般會先使用不傷害消化道的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臨床上常發現患者疼痛時會自行買成藥或打止痛針,尤其慢性病加上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臟功能,因此建議每3到6個月應定期追蹤發炎指數,且若試過兩種消炎止痛藥且3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就可申請生物製劑,大約治療3到6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

照片來源:黃奕帆醫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雙胞胎竟生日不同天 妹妹多待子宮12天!馬偕醫院救回兩巴掌仙子

AZ第二劑又加開29.7萬預約名額! 41歲以上民眾符合這條件快來搶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最新攀升至329例確診(今日新增案323至329),分別為283例境外移入及46例本土病例。外界最擔心的就是其中無旅遊史、找不到明確感染源的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就直接點名有5起本...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一路以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有如「鐵人」一樣始終站在第一線防疫現場,天天召開記者會、包機檢疫無役不與,網路上就有人製作哏圖表示陳時中其實是雙胞胎,才能輪流上班不喊累,陳時中也趁著今(1)日愚人節,展...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重要防線,自國外返台民眾都要接受14天居家檢疫,卻引爆居家檢疫人數最多的台北市大喊受不了,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出面要中央控管放回國人數。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國內居家檢疫人數最高峰出現在3月28日的5.5萬人,目前已經下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吳清河/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防疫加嚴、超前部署,除持續落實洽公民眾進入市府所屬機關,均須戴口罩、量測體溫、消毒雙手、在出入口「實名」登記基本資料,今(1)日起更於台灣大道市政大樓文心樓1樓及豐原陽明市政大樓1樓中庭設聯合洽公專區及小型會議室,加上電梯管制措施,縮短民眾洽公時間、減少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