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檢測新冠病毒都靠「他們」 醫檢師工會預警人力配置

檢測新冠病毒都靠「他們」 醫檢師工會預警人力配置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人確診,可能有另外上百人要篩檢,若未來病例增加,檢驗能量會更加吃緊。」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在各實驗室一群醫檢師默默操作檢體,臺灣醫檢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沂蓁醫檢師受訪指出,醫檢師人力長期吃緊,當疑似檢體量上升時,擔心影響檢驗能量,呼籲未來以「檢體量」來配置醫檢師,改善醫檢環境,緊急防疫時才有動員能量。

疑似新冠病毒檢體量增 醫檢人員負擔增

台灣防堵社區傳播發生,醫護全體總動員,臺灣醫檢產業工會肯定政府防疫措施,宣示全力配合。工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是基因檢驗,最花時間和人力的程序是抽取病毒的核酸,每一支樣本約需花費2-3小時,核酸抽取完成後才能交給儀器分析,完成檢驗總共要耗時4小時。一位醫檢師1天分3時段收檢體,最多約可處理120支樣本。

「因應疫情檢體量上升,有部分病理、分生實驗室,反應作業時間比平常多出1.5倍。」不過郭沂蓁提到, 醫院醫檢師人力的計算,一直是依據病床數進行計算,卻忽略了來自急診、門診的檢體量,醫檢師人力與工作量並不成正比。因此當檢體數量一時大增時,確實是會有人力上的壓力。

工會籲重視醫檢師人力 以檢體量配置

郭沂蓁進一步說明,像是護士採「醫護比」─依照病人數配置護士,而藥師以處方籤來做人力評估,例如一天80張處方籤配置一名藥師,醫檢師應比照辦理,以「一天多少檢體量來配置醫檢師」,才是合理的人力配置。。

郭沂蓁指出,不太合理的人力配置,造成醫檢師作業負擔大,不僅影響檢驗品質,更造成醫檢師勞動環境不佳,越來越少畢業人才願意投入醫檢行列,形成惡性循環。他建議,急診、門診都要配置醫檢師,而疫情期間檢體量上升,也應該要有相對應編制,對於醫檢環境才是好的發展,「否則醫檢人才不斷流失,緊急防疫時從哪調動醫檢人才?」

至於醫檢師防疫物資是否充足,郭沂蓁說,目前醫院提供醫檢師一天約2副口罩、手套,但醫檢師要直接面對病人抽血,更要接觸病人檢體,也是高風險族群,希望檢驗部門盡量不要限制醫檢師裝備使用。

郭沂蓁提醒,醫檢師從事新型冠狀病毒的高風險檢驗作業時,一定要嚴守實驗室生物安全規範,避免自己被感染。正確採檢才能有正確的檢驗結果。

全民防疫 工會:醫檢師全力以赴

因應疫情,臺灣醫檢產業工會呼籲,方便醫療院所的人力調度和排班,建議勞動部可暫時適度放寬對醫療院所工時的要求。但長期而言,改善基層醫檢師薪資結構與工作量不成比例的問題,讓更多人才投入醫檢行列,是維持防疫能量的關鍵。

【延伸閱讀】10月至今累計858例流感重症個案 7大族群小心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24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58歲的賴先生因為腦出血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復健一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管子長期置放,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不僅順利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 中風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近期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在流行期,且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再次提醒民眾勿輕忽腸病毒威脅,加強落實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務必留意其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降低併...

閱讀詳情 »

一名患有慢性腎臟病史的77歲婦女,因為語無倫次、反應遲慢、認知功能障礙、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進急診室,一度被懷疑是腦中風,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燕蘭表示,從多項抽血數值中逮到「元凶」;竟是血中鈣離子濃度過低,罹患「嚴重低血鈣症」,經針劑補充氯化鈣,不但恢復認知功能,更健步走出醫院。手腳無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