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止暈藥吃2年未改善 狹心症引發非典型暈眩常被誤診

止暈藥吃2年未改善 狹心症引發非典型暈眩常被誤診

【NOW健康 詹舒婷/台北報導】許多老年人都有頭暈頭痛問題,不少人四處就醫仍找不出病因,最後只能吃止痛藥。醫師提醒,動脈硬化、狹窄,也可能出現少見的非典型頭暈症狀,如果民眾因此誤以為只是頭暈而延遲就醫,還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

 

1名70歲老太太在2年前開始有頭暈症狀,有時天旋地轉暈到想吐,無法站立,即使多次至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就診,卻仍未查出有眩暈症等相關病因,只能症狀治療,持續服用止暈藥。

 

直到日前老太太至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就診,才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且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經醫師施以氣球擴張術,撐起狹窄血管內壁讓血流順暢,終於不再頭暈,還可以在廚房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狹心症屬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有80%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10%會有腹痛症狀、約5%會感到頭暈甚至無症狀。

 

張釗監說明,由於該患者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加上體重過重,同時又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平常飲食油膩且少運動,以致於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進而出現少見非典型的頭暈症狀。

 

張釗監表示,長期動脈硬化、狹窄,會使腦出血及心肌梗塞等風險變高,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患者可能因為暈倒而頭部受傷發生不幸,或是因血液及氧氣的供應中斷引發心肌梗塞,導致死亡。

 

狹心症高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及長期抽菸者,平常應該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

 

臨床上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協助診斷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如果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醫師會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

 

張釗監提醒,最近正值季節交替,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如有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民眾出現頭暈症狀,在已由醫師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確診,以免延誤就醫。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許多女生都有水腫困擾,尤其是經常久坐的粉領族,一到下午小腿發脹的厲害,走路時也感到痠痛,且合併便秘問題。中醫師指出,長期便秘的女性易有子宮肌瘤,建議多運動,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只要日日順暢,就能改善肌瘤體質。 42歲王小姐長時間久坐辦公,四肢水腫情況嚴重,有時按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秋節連假再隔1天就展開,但在全民烤肉歡愉氣氛中,每年都會有腹瀉急診人次大量增加。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近4周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共58起,當中24起檢出致病菌或病毒,共有393人受到細菌或病毒影響腹瀉,疾管署提醒,中秋節烤肉務必生熟食分開處理,食材烤熟再食用,以降低腸道感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一般而言,女性因為受到雌激素的保護,在還沒有更年期、尚未停經的女性當中,發生中風的機率較低;但是最近1項新的研究顛覆了這樣的觀點,新研究表示,年輕女性比同齡的男性更容易中風,研究刊登在《中風雜誌》(stroke)。 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Michelle Lep...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在台灣尾的恆春基督教醫院,不僅肩負了偏鄉照護醫療使命,更一直持續照顧著偏鄉弱勢孩童之課輔計畫和獨居老人送餐活動。今年面臨COVID-19疫情衝繫,不但醫院營收大幅銳減,更因為興建醫院院的工程款壓力,今年醫院工程款就必要付出一億元,陳志成醫師/院長和醫護人員帶頭減薪,希望能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