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止痛藥會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當身體感到疼痛時,像是頭痛、牙痛、骨頭酸痛時,常常會想用止痛藥來緩解不適,但坊間卻流傳許多止痛藥會產生的問題,如副作用、後遺症、上癮、傷肝…等,令人猶豫不決,不知到底是該用還是不該用。其實這些「謠言」都是過於誇大,醫生強調一切根本應在於「是否常吃」或「吃多少」的問題,因此每種藥物都會有「最高劑量」的規定,若是肝臟功能較差,則應特別請教醫師使用方法,切勿自行胡亂用藥。

但最近有一份研究報告卻需要大家更為留意,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所刊登的最新研究報告發現,有幾種坊間較為常用的止痛藥似乎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研究人員來自加拿大、芬蘭和德國,他們所研究的止痛藥包括naproxen (如:痛津錠、百炎錠)、celebrex (如:希樂葆膠囊)、ibuprofen (如:博芬錠、普洛痛糖衣錠)、voltaren (如:優痛膠囊、來克炎腸溶錠)以及rofecoxib (中樞神經系統用藥/解熱鎮痛劑),這些均屬於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簡稱為NSAID,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效果的藥物,在施用更高劑量時也具有消炎作用,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或是藥局購買皆可。

研究人員從加拿大、英國和芬蘭的四個數據資料庫中檢查了45萬例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病例,他們觀察到其中6萬多位患者在接近心臟發作期間正服用NSAID,他們同時還發現,在服用NSAID治療的第一個月內,患者最為脆弱,而服用更高劑量NSAID的患者其發作風險最高。

止痛藥會增加心臟病發作風險

ABC新聞首席婦女保健記者Jennifer Ashton博士認為,這項報告是以觀察為依據,雖然還需要加入病患的其他個人狀況做為更明確的研究準則,但大家仍應該重視這份報告結果。Ashton說:「不論是來自醫師處方箋或藥局自行購買,任何用於治療像發燒、疼痛和受傷等疾病的止痛藥,都有著該藥物獨特的風險和功效,藥物雖然有效但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大家更應該意識到這種因人而異的風險」。

Ashton建議人們應該要進行一些自我保健措施,以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包括不吸煙、飲酒控制、每天適當的運動量等,雖然無法完全消除心臟病發作的死亡風險,但至少可以在自我控制的情況下,降低發作風險。

 

Reference :

Report links painkillers to increased risk of heart attack

 

相關推薦

【記者王雯玲/高雄報導】衛生局澄清說明: 有關媒體報導警察協查未戴口罩法源爭議乙案,傳染病防治法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福利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據此,高雄市政府如何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將防治工作進行事務性分配予不同轄下機關共同辦理,於法並無違背,該報導認為傳染病防治法之主管...

閱讀詳情 »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升溫,大賣場、超市隨著疫情爆發,出現搶貨囤購潮,泡麵、乾糧更躍升為熱門搶購物資。TVBS網路節目《明欣醫聊事》主持人,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居家防疫擔心變胖,但囤「乾」糧可能導致情況更惡化。對此,同樣身為主持人的營養師宋明樺指出,乾糧類食物不只熱量容易超標,長時間營養不均、恐引發...

閱讀詳情 »

撰稿 / 資深媒體人  馬華 前幾天,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全球事務辦公室推特貼出貝塞拉(Xavier Becerra)與陳時中視訊會議時的雙方畫面。美國衛生部在推文中表示,兩人討論當前疫情大流行與全球衛生議題。推文指出,美國支持台灣獲得疫苗,也肯定台灣對衛生安全的貢獻,並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重返世界...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桃竹苗報導】 根據統計在台灣的學校,每班25人中就可能有1-2人為遲緩兒。心路基金會早療團隊在台灣已耕耘超過30年,每年幫助8千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趕上成長的步伐,心路基金會表示,幫助遲緩兒要從瞭解他們開始,因此心路特別攜手全聯一同推出早療懶人包,將累積多年專業經驗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懶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