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武漢肺炎多數能康復 保持1公尺自我防護距離是關鍵

武漢肺炎多數能康復 保持1公尺自我防護距離是關鍵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今(2)日提出,按照目前中國大陸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樣態分析,感染者約3成呼吸症狀輕微,約7成僅發展成非致命肺炎,康復機會非常高,因此不用過於擔心,如果仍然擔心感染,只要謹記不論室內室外,人與人距離能夠保持1公尺以上,就能降低大部分染病風險,但仍建議減少人潮聚集的活動。

 

武漢肺炎患者 大多數都會康復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分析中國大陸武漢肺炎患者,首先都能看到輕微呼吸道症狀,當中27.2%會直接康復,72.8%會發展到非致命性肺炎,當中95%會康復,僅4.6%會嚴重到呼吸窘迫症(ARDS),其中59.5%能夠康復,其中40.5%最終死亡,從資料可以研判,武漢肺炎患者大多數都可以痊癒。

 

陳秀熙補充,上述數據分析韓國、鑽石公主號、香港的預估死亡人數,分別為23.95人、10.51人、1.10人,目前統計的實際死亡人數,分別是韓國20人、鑽石公主號6人,香港2人,兩者數字非常接近,也證實數學推估準確,但是中國大陸預估死亡人數1070.02人,實際死亡人數2870人,通報確診人數可能低估。

 

武漢肺炎疫情四散速度快 保護自己也保護醫療資源

 

目前武漢肺炎在東亞中國大陸、中東伊朗、歐洲義大利,社區感染都非常嚴重,同時都把疫情四散到周邊其他地區。義大利在歐盟行列,周邊國家邊境管理比較鬆,很容易將病毒帶到歐洲其他地區;伊朗則是醫療資源不足,很難把疾病控制好,很可能讓疫情擴散到周邊區域,因此歐洲與中東目前非常需要注意。

 

陳秀熙強調,政府強制隔離力度越強,武漢肺炎擴散速度越慢,但民主國家不太可能用激進手段,只能以合理手段要求高峰者自我隔離。假使隔離強度高,疫情趨勢就比較慢也比較緩,除了能保護台灣醫療資源,不會因瞬間巨量病患拖垮,也讓醫學界能有充分時間發展出藥品或疫苗,加強疾病預防與治療效率。

 

謹守1公尺安全距離 非必要人群密集處不要去

 

陳秀熙提醒,對芬蘭人而言,距離就是基本禮貌。因此像芬蘭人一樣保持距離例如排隊至少距離1公尺,正好也是飛沫傳染的安全範圍。人群聚集應相隔1公尺以上,可以降低相互傳染風險,但是目前最好減緩武漢肺炎擴散方式,仍然是不要前往人潮密集地,如果無法避免,一定要戴上口罩同時勤洗手。

 

由於目前藥物與疫苗都沒有研發出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建議,推動非藥物性介入,個人層次就是洗手、呼吸道禮節、生病時不要出門,並且生病的人戴口罩,正常人視情況戴口罩,同時日常生活人與人距離拉開,密集集會減少或取消,醫療系統能夠做好出入與分級分流,都能減少相關危險風險。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為了提升民眾癌症防治觀念及鼓勵定期篩檢,臺北市衛生局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推動「開心篩 粉樂送」篩檢活動,凡設籍臺北市、年滿45歲到69歲或40-44歲二等親內曾罹乳癌且106年迄今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的女性;另年滿30至69歲且105年迄今尚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即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馬偕兒童醫院11病房屬於隔離的病房區,入住者以兒童癌症或血液疾病患者為主,這些住院天數長或住院頻繁的孩子們,與醫院的聯結十分緊密。在父親節前夕,11病房在公益團體協助下舉辦一場「愛你99派對」,除了教導病童製作水彩渲染及立體雕花卡片,對醫護人員表達感謝心意外,更讓平時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暑假期間,許多民眾喜歡去海邊消暑,但要注意,不小心碰上水母,嚴重恐過敏性休克;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劉承翰表示,生活在海水域的水母,屬於腔腸動物,外觀呈現半透明傘狀,還有數個不等的觸鬚,這些觸鬚上的刺絲胞,不僅含有多種毒素,若不小心碰觸到肌膚,這時水母的刺絲胞就會將毒素注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暑假是各大專院校學生的重要實習時間,各系老師紛紛替系上學生,媒合相關的實習機會,而依現行制度,藥學系學生必須通過實習,才能參加國家考試;因此扮演民眾「好厝邊」的社區藥局,亦是藥學系學生重要的實習單位。社區藥局實習 提供藥學系學生提早接觸職場高醫大藥學系副教授吳育澤博士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