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年檢查大便還得大腸癌? 因為這樣還不夠

每年檢查大便還得大腸癌? 因為這樣還不夠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73歲的婆婆來到大腸直腸門診求助,覺得自己最近常常左下腹怪怪的,偶爾會有抽痛的感覺,尤其是要大便前最明顯,解完後就會覺得舒服一點,一開始覺得是便秘的問題,就去藥局買了一些通便藥,症狀改善舒服了許多,可是過了三個月,又出現類似的症狀,連吃藥也沒有改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黃凱傑醫師依據病人主訴及身體理學檢查後,建議做大腸鏡檢查,因婆婆對疼痛比較敏感,故選擇做自費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後確認在乙狀結腸處有一顆惡性腫瘤,施以腹腔鏡手術順利將腫瘤切除,目前身體復原中。

大便檢查正常 依舊有機會得大腸癌

黃凱傑醫師指出,婆婆很疑惑每年都有做衛生所的大便檢查,結果也都正常,竟然還會得到大腸癌,其實這是很多病患來門診就診時都會有的疑問,因為大便檢查時的項目寫著「大腸癌篩檢」,讓很多人認為檢查報告正常就等於沒有大腸癌,事實上,大便檢查的準確率隨著檢查的種類(傳統化學法及免疫法)就有50%~92%之差,甚至會因食物殘渣影響檢查結果,也就是說一半左右大便潛血反應正常的病人,有大腸癌的風險。

準確率不高 還是有存在之必要

黃凱傑醫師說明,因為這項篩檢方式便宜便利又快速,能用少少的資源篩選出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對節省整體社會醫療資源來說效益極大,而且越早發現癌症的變化,治療需要花費的資源越少,這就是篩檢的意義,可以有效促進國民健康,又可以避免重症病人的增加。

身體4狀況需注意 必要時前往就醫

既然大便篩檢有一定的不準確率,要如何避免自己病情惡化呢?黃凱傑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下列幾種情況則要特別注意,及早就醫治療:(1)長期貧血,甚至已經嚴重到會頭暈的情況,更要小心。(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形狀變得細長或是有黏液。(4)腹部會隨著腸子的蠕動而疼痛。

怕痛民眾新選擇 無痛大腸鏡

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最好每五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風險者則建議三十歲以上就要做檢查,至於追蹤的頻率則是根據第一次檢查的結果而定。尤其,目前無痛大腸鏡的發展盛行,經由專業麻醉科醫師的協助,讓病人在不會疼之情況下接受檢查,可以減少病人的畏懼感,對於怕痛的民眾,無痛大腸鏡是另一種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7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一名里長患有糖尿病,同時也有高血壓、高血脂,在飲食調整,增加運動加上用藥之後,情況還算穩定,可惜聽信朋友建議之後採用另類療法,就沒有再回到診所追蹤,沒想到半年後再接到消息時,已是心肌梗塞過世。糖尿病名醫陳宏麟表示,在南投埔里深耕多年的糖尿病一站式照護診所,診治過成千上百位患者,但總是會有類似的憾事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當主持人黃暐瀚拿出疾管局(今疾管署)2006年新聞稿,強調當年宣布停打賽諾菲流感疫苗,原因是以色列當時也發生疑似死亡事件,楊志良也立即呼籲現在也該停打,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今(29)日傍晚立即出面澄清,暫停施打僅1天,得知事件與疫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0」新冠本土病例,今(29)日正好200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回顧,台灣能夠維持相對安全環境,主因在迅速邊境管控、隔離政策、接觸者追蹤、資料透明等,但面對邊境持續管控,許多企業都在咬牙苦撐,是否有可能形成商務泡泡?指揮中心與經濟部已相互討論,有結果指揮官陳時中將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中報導】58歲吳姓男患者,因出現左腰痠痛、排尿困難等情況,到泌尿科看診,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確認,患者左側上輸尿管結石,併發腎積水與左腎多處結石,經左側硬式輸尿管鏡將輸尿管結石擊碎取出,但左腎仍有多顆頑固的結石即使數次體外震波碎石術仍屹立不搖,輸尿管內視鏡檢查,發現「黑金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