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民眾問:我得Omicron了嗎? 必看Omicron症狀整理包

民眾問:我得Omicron了嗎? 必看Omicron症狀整理包

【NOW健康 葉立斌、陳如頤/綜合報導】台北市防疫旅館與桃園機場傳出Omicron群聚感染事件,特別是桃機一案有擴散到社區的疑慮。尤其是確診個案傳出曾前往歌友會舉辦的千人餐會,有多位當地民眾前往篩檢站,且不少人有症狀時,就擔心自己感染Omicron。


國內爆發本土群聚 醫師頻被問「我得Omicron了嗎?」


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分享,近期不少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病患,都會問他「我感染Omicron了嗎?」羅源彰除了詢問足跡等TOCC,只能回答「要篩檢才能知道。」顯示不少人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態;另外,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陳昶宇醫師臉書分享,5日上午門診看了不少呼吸道症狀,令他憂心;加上不一定會發燒,且沒有嗅味覺異常,因此建議有疑慮者直接去做篩檢。還說「有呼吸道症狀者就不看了,直接去忠孝篩檢站做篩檢。」


廣為人知的是Omicron傳染能力強,但致死率不如「前輩」Delta病毒株,世界各國回報染疫死亡人數不多;另外症狀偏輕症,與流感或一般感冒類似,且不如前幾項病毒有「嗅味覺異常」這個標準症狀。具體而言,有哪些症狀?


Omicron症狀與流感相近 使得判斷更困難


陳昶宇表示,Omicron的主要症狀有「嚴重的鼻塞流鼻水」、「頭痛及可能合併身體痠痛」、「咳嗽」、「喉嚨痛,尤其吞嚥時會不舒服」、「較為嚴重的疲累虛弱」。實際上這些症狀與流感相近,才使得判斷更困難。


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為去(2021)年12月10日16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的其中1例(案16829),自非洲南部史瓦帝尼,轉機南非入境,在當地曾有醫療機構活動史。


民眾問:我得Omicron了嗎? 必看Omicron症狀整理包

▲指揮中心去(2021)年12月11日公布,邊境快速攔截確定Omicron首例。(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世界衛生組織(WHO)去(2021)年12月12日公布,變異株Omicron的傳染力比Delta還要強,且會削弱疫苗的效力,所幸重症機率較低。南非醫師觀察發現,除了發燒、疲勞,感染Omicron後,許多患者夜間盜汗情況嚴重,衣服枕頭全濕。


同時根據外電報導,南非當地醫生皮萊(Unben Pillay)表示,平均每天為數10名新冠患者看診,但至今沒有患者病情惡化,近期新冠肺炎患者都能在家中療養身體,多數人在10至14天隔離期內康復,其中還包括年長患者、合併其他疾病的重症高危險群,顯示Omicron引發的症狀較Delta溫和。


如何降低Omicron感染風險? 可能需要第4劑或更多劑疫苗


至於臨床症狀,皮萊(Unben Pillay)在南非衛生部記者會表示,Omicron所引發的症狀,與目前已知其他變異株同之處在於患者容易出現夜間盜汗,有些人睡衣和枕頭、棉被全都濕透。其他症狀有咳嗽、發燒、疲勞,以及劇烈身體疼痛,與流感相似。皮萊強調,已接種疫苗者感染後症狀通常較輕微。總結以上,可能症狀有盜汗、鼻塞、流鼻水、頭痛、全身痠痛、咳嗽、喉嚨痛、倦怠。


該如何有效降低Omicron感染風險?一篇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的研究表示,若這種變異株確實削弱疫苗效力,可能需要第4劑或更多劑疫苗來提供額外保護,且可能需要新配方。


更多NOW健康報導
▸嬰幼兒這個病和出生季節有關 研究:冬天比夏天高2倍
▸眼袋、淚溝、黑眼圈成青春殺手! 美顏針改善眼周老化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sleepdisorders) 說起流口水,許多人會聯繫到小孩子,但是某些成年人在睡覺的時候也會流口水,這樣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呢? 1、脾虛引起的睡覺流口水。中醫認為,成年人睡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這種情況常見於脾胃運動功能減弱,水濕停留、脾胃濕熱或者胃內存食下降,胃熱上蒸等...

閱讀詳情 »

(本圖翻攝自mdguidelines) 子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白領及一些上班族由於長期久坐不動容易成為子宮頸癌的高發人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白領一定要學會一些預防子宮頸癌的知識,以便更好地防治疾病,下面是專家對白領和子宮頸癌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正確防治子宮頸癌的相關知識的具體介紹,希望...

閱讀詳情 »

(本圖翻攝自大榴槤,下同) 早前美國有科學家在動物身上研究發現,香蕉的蛋白質經改良後可對抗愛滋病毒。但外國近日就出現一股「愛滋香蕉」恐慌,網絡社交平台及手機通訊程式紛紛流傳一段警告文字及多張圖片,聲稱有撒旦教徒將感染了愛滋病毒的血液注射入香蕉,呼籲市民如見蕉肉呈紅色,千萬不要吃用。有關傳聞雖證實為...

閱讀詳情 »

(本圖翻攝自qilook,下同) 我們每天吃飯都離不了碗,可是你對碗真的瞭解嗎?有些碗不能亂用,因為它們會釋放甲醛!   但是,你肯定沒想到!這種仿瓷碗會釋放甲醛!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與記者一起做了一個試驗: 將超市和批發市場買的兩種仿瓷碗,分別倒入溫度超過230℃的加熱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