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

「聽說氣切後,管子會一輩子拿不掉,會愈來愈惡化,所以千萬不要氣切!」當醫師建議插管或氣切時,常令家屬陷入兩難,所以乍聽到親人要進行相關處置,總會因為擔心而排斥。在台灣仍有許多民眾,對於氣切手術謠言而有過度的恐懼誤解,然而錯誤的謠言則會直接或間接的害死害苦病人。但其實氣切和插管的目的都是利用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的一種緊急處置方式。

插管時間不宜過久 氣切建立呼吸通道
「插管」包含鼻胃管、尿管、各種引流管、呼吸管等,插入呼吸管又稱為「氣管內插管」。插管是將氣管內管經由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聲門和聲帶再進入氣管,一般會接上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長期插管會有合併症,包括鼻腔疼痛、鼻竇炎;經口腔插管會因為氣管內管長時間壓迫導致口腔潰瘍、喉嚨內長肉芽腫、聲帶受損、或因氣囊過度壓迫氣管造成氣管軟化症,口腔分泌物不易清除、口臭、吞嚥困難,有時病人容易咬管導致通氣不順。通常只要預估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超過3週以上的時間,多會建議改成氣切。

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而呼吸與抽痰。雖然氣切外觀看起來比插管可怕,但事實上,插管時病人得一直張口含著管子才辛苦,改用氣切管,病人會比較輕鬆,抽痰的不舒服也較輕微。而長期使用氣切管的病人,若病情穩定、意識清楚且力氣夠,在後期可換成可說話的氣切管。

氣切不等於死亡或臥床拖磨人生
插管或氣切,是搶救生命的一種醫療處置,適當應用可爭取時間幫助病人度過難關。但若病人已經長期臥床、年事已高、心肺功能不佳,或者得到末期無法恢復的疾病,那氣切對病人而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考量要不要氣切,還是得先看病人的狀況。一旦面臨是否插管或氣切的抉擇,家屬應多與醫師溝通,權衡病情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善終是對生命最後一段路美好的想望,但事實上,在生病之前就簽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做為最後的護身符,甚至可以連插管的苦都不要受,讓自己在離世前至少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免於承受插管、氣切或急救的痛苦。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肩頸痠痛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惱,若還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狀況,就要當心是頸頭症候群。一位50歲的婦人,多年前脖子受傷後,時常覺得痠痛和僵硬卡卡,還會落枕。曾接受按摩、推拿,但效果不大。且疼痛加劇,除此之外,容易覺得頭暈,有時候還會耳鳴,晚上睡覺常會痠痛而醒來。所幸經...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網路曾熱烈討論一則藥品的廣告,內容是小孩騎腳踏車輾過奶奶的腳,她仍沒有任何感覺,最後才知道是因為下肢末梢循環不好。中國有一名56歲的男子,罹患糖尿病10多年,這幾年感覺常足部發涼、麻木,於是用中藥水泡腳,直到發紅才覺得藥效被吸收,沒想到前幾天雙腳長滿水泡且有組...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憂鬱症竟與骨質流失有關!63歲的林女士平時家事煩心,又因為糖尿病導致的失明及行動不變,開始不講話、不想與人互動、睡不好、動不動哭泣、更出現厭世念頭等,經醫師診斷有憂鬱症;後某天失足跌倒劇痛,髖部骨折,測骨密度才發現有嚴重骨質疏鬆,需要立即治療。  中華民...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根據統計,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肺癌又為癌症奪命之冠,平均每年帶走9千名病友!為響應11月17號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民眾,應遠離肺癌危險因子、鼓勵病友掌握「轉移不煩『腦』、個人存活期、營養均衡」3關鍵。  6成患者營養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