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沒想到口臭與便祕有關! 「加加減減4招」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防痔瘡

沒想到口臭與便祕有關! 「加加減減4招」趕走長期便秘 口臭,防痔瘡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你也有便秘、放臭屁的困擾嗎?一名林姓女子,平常需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感到腹部悶脹竟然排出硬便伴鮮血,原以為是生理期,沒想到並不是,因為從這日開始,往後排便都伴有鮮血,因此開始疑懷自己有痔瘡,加上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留意口中異味,至醫院求診後,才終於解決秘、口臭等困擾。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是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

常見症狀有:便血鮮紅、大便黏膩或解便不淨、腹部悶脹、口乾苦、自覺身體濕熱沉重、舌苔黃厚膩等,在治療上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以及利化濕濁為原則。

而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以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

另外,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不過,賴博政指出,若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並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並不需要因為一兩次的血便而擔心罹患大腸癌。

賴博政提供「加加減減4招」,趕走長期便秘、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1、「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

多食用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蔬果,如蘋果、芭樂、水梨、柳丁、橘子、香吉士。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韭菜、青椒、花椰菜、芹菜、筊白筍、芥蘭等,及補充適當的飲水量,能幫助通便潤腸,並進而改善口臭。

2、「增加」運動機會

增加適量的運動量,尤其是活動下肢,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環。若是因工作而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者,可每半小時伸展一次,透過控制體重也可以降低痔瘡發生。

3、「減少」忍便的習慣

有便意時強忍會造成便秘更嚴重,因為忍便而便秘的主要原因,就是糞便中的水分持續被大腸吸收,導致糞便變的乾硬,因此當下次便意來時,解便就更加困難。而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可幫助排便,也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不過,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4、「減少」油炸辛辣飲食

減少食用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秘的困難。

【延伸閱讀】

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先天性心律不整、藥物過敏 這項檢測能及早發現

乾眼症跟你想的不一樣 眼科醫師揭迷思

「腸道透析」—八旬老婦靠「吃」 減緩腎臟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8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使用豬油,一直都相安無事,人人都很健康。但是,現在人人都吃瘦豬肉,不吃肥肉,反而心髒病發病率還大幅上升呢?其中必有一些東西是不對的。 於是我就專門查了查豬油的用途,發現豬油簡直是個寶貝,食療必用。 首先,豬油的性質是甘,微寒,無毒。它的第一個功能就是解毒,能夠解斑蝥,芫青毒,解地...

閱讀詳情 »

休斯頓去世前對私人助理表示,喉嚨一直疼痛不消。助理囑咐休斯頓洗個澡。助理外出返回時,發現休斯頓房間浴室地板上積滿了水,休斯頓面部向下泡在30厘米深熱水的浴缸裡。助理立即和一名保鏢把休斯頓抬出浴缸,並撥打急救電話。 報告說,調查發現浴室裡有一隻盛著白色結晶狀物質的湯匙,一個抽屜里和一面鏡子上有殘留白...

閱讀詳情 »

每個人偶爾都會咽喉痛,而原因通常很簡單:感冒或流感刺激咽喉、過度使用咽喉,或者僅僅是空氣太乾燥。大部分的咽喉痛癥狀都可使用便宜簡單的方法,在家有效治療而無須付費看醫生。這裡結合了醋氨酚(退熱凈)、布洛芬和天然材料等簡單步驟,能舒緩你疼痛的喉嚨,提供你渴望的緩解作用。  步驟  ...

閱讀詳情 »

據專家介紹,大白菜在古時就有“菜中之王”的美名,這是因為大白菜營養價值非常高,大白菜含有豐富的鈣,每100克中含鈣43毫克。 一杯熟的大白菜汁能夠提供幾乎與一杯牛奶一樣多的鈣。有的人不喜歡喝牛奶,可以通過食用足量的大白菜來獲得很多的鈣。​大白菜含水量很高(約95%),而熱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