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確診維持429新增+0 體育與文藝活動限制計畫鬆綁

確診維持429新增+0 體育與文藝活動限制計畫鬆綁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台灣再度未新增新冠肺炎病患,至今429位患者中,已有311人解除隔離,尚有118名病患仍在治療。隨著解隔離人數持續增加,意味著台灣境內新冠疫情威脅越來越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針對體育與文藝活動計畫開放逐步開放管制。另外,駐法國台北代表處經確認,員工確診新冠。


戴口罩、社交距離、勤洗手 新冠防疫生活日常不可少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新冠疫情危險性,應該可以說非常低了,大家心情可以輕鬆一些,但防疫措施仍不能鬆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都必須成為習慣,但社區感染風險低的狀態下,民眾生活應該可以慢慢回歸常軌,對此將會嘗試先開放體育與文化類活動,讓民眾可以參加。


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成立100多天,不斷推動防疫政策,民眾基本上都往好的方向轉變,因此政府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同時給予「COVID-19疫情期間民眾假期生活防疫指引」,在生活閒暇之餘,仍然可以參加休閒活動,但口罩、洗手、社交距離仍然不可忘,身體有異狀要馬上配戴口罩就醫。


戶外與室內距離 樂活新態度關鍵


指揮中心表示,讓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將啟動防疫樂活新態度,在維持良好個人防疫措施下,也可以放心參與各項戶外活動,例如觀賞戶外型態的音樂會、藝文表演及體育賽事,或從事踏青、運動、旅遊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到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距離、隔板,提供套餐的店家享受美食。


然而何時政策開始鬆綁?陳時中說,5月1日開始可能將會陸續開始,體育與文藝活動先考慮鬆綁,當台灣內部防疫習慣越好後,開放幅度就會越來越大。實施細節與啟動時間,將邀集相關部會進行討論,再對外細部公布,目前會多觀察幾天,看看怎麼樣才能讓疾病散播風險降到最低,可以慢慢回歸常態生活。


開放境外?恐怕要等待疫苗與藥物研發成功


至於境外來往,什麼時候才能開放?是否必須等待藥物與疫苗研發問世?陳時中不諱言有可能是這樣。陳時中說,如果沒有藥物或疫苗,目前國外疫情嚴峻,民眾要自由前往相當困難,但每個時間點都會有疫情變化,必須動態檢視不同國家疫情狀況,才能有最好的防疫管制政策。


5月報稅 陳時中提醒在家用網路最好


指揮中心每日記者會,目前可能是全台收視人數最高的直播「節目」,明天5月1日報稅開始,陳時中笑著說自己幫人「打廣告」,提醒明天開始報稅外,陳時中也同時提醒,最好能利用線上網路報稅,盡量不要到稅務機關,人潮聚集就有可能增加傳染病散布風險,如果必須前往,記得一定要戴上口罩。


疫情趨緩是否有可能停止每日記者會?陳時中說,目前沒有這項打算,基本上仍然會維持每天報告疫情,但也可能兩天開1次,讓大家可以休息一下。


更多NOW健康報導
張上淳駁新冠病毒變異提高致死率 終身帶原機會不高
連假別往人多地方去 「1968」APP提供熱門景點警示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從事餐飲工作的張先生,去年發現罹患糖尿病,雖然按時服藥控制血糖,但多喝多尿的症狀卻越來越妨礙他工作,因此1個月前刻意少喝水來減少跑廁所次數,沒想到卻讓血糖越來越失控,甚至出現陰莖不夠硬,無法行房的情況,被老婆冷嘲熱諷「男人40歲只剩1張嘴」。後來接受中醫治療,配合每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功能失調,會莫名攻擊自身器官組織,而提到免疫功能,首先令人聯想到對抗外來病毒、細菌的能力,那麼這群免疫功能失調的自體免疫病患,是否更容易遭受外來病菌感染?做好防疫 免除生活中病菌威脅!臺中榮總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表示,疾病本身及治療用藥都可能導致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視力模糊,看東西霧煞煞,一不小心就跌倒!眼科醫師吳昱愷表示,白內障和黃斑部退化為造成老年人視力惡化的主因,前者有如照相機鏡頭,後者則是底片,其中任一受損,都會造成視力缺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身體老化白內障也跟著來 這些族群也是高風險 「身體老化,眼睛也跟著一起老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們都知道減重要有意志力、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只是,光靠意志力就能成功減重嗎?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坦言自己也曾是體脂肪破表的「泡芙人」,也有減肥經驗,他直言,「光靠意志力來對抗肥胖是不夠的!」減肥是長遠的目標 飲食控制才是核心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若以身體質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